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产品流通生力军
—— 江苏省江都农村经纪人调查
石方志

  农村经纪人在连接城乡经营环节,沟通消费需求与生产供给,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特别是高素质的农村经纪人显得十分必要。

  江苏省江都市有各类农村经纪人4000余人,年经纪业务额达8亿元。涉及水产品、生猪、水果、花木、蔬菜加工、禽蛋等行业。

  农村经纪人特点

  经营人员趋于专业化。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销能力的提高,不少种植、养殖户和营销大户逐渐从生产经营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中介服务。

  经营项目趋于多样化。已由少数传统产品向多种农副产品、家庭手工业、三产服务业等各领域扩展。

  经营方式趋于一体化。呈现出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一体经营趋势。从兼业型走向专业化,从代理制转向自营化,从跑单帮走向联营化,从流通环节逐步向生产、加工一体化延伸。

  经营流向趋于外向化。各类经纪人凭借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一方面把肉猪、禽蛋、水产品、花木等农副产品中介销往沪宁沿线大中城市,另一方面加大跨度,商品流向已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经营手段趋于现代化。由“散兵游勇”发展到联合舰队,从“提篮叫卖”发展到船载机运。大多数经纪人家庭装电话,并配有手机,对外联络销售普遍运用现代通讯、交通、信息传递工具,有的已在网上开展销售。

  存在问题

  组织规模较小。江都市经纪人占全市劳动者总人数比例不到1%,占三产从业人数的2%,这些经纪人大多属自发形成,整体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合作组织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仍显不足。年中介成交额在100万以上的仅占经纪人总数的4.3%。

  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大胆开拓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视野不开阔,眼前利益考虑多,长远利益考虑少,服务意识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纪人的发展。经纪业务大都局限在本地,很难涉足省内外市场。但从总体上看,组织程度不高,攥不成拳头,形不成合力,难以承接较大的经纪项目。

  自律意识不强。有的农村经纪人之间合作意识不强,有利则合,无利则散,诚信度不高,不利于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壮大。

  发展建议

  营造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的氛围。要拓宽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提高农村经纪人在“三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经纪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经纪人法律意识;通过典型“示范效应”,增强社会认同度,带动经纪业的全面发展。

  鼓励镇村干部带头充当经纪人。动员和鼓励一批镇、村干部带头充当农村经纪人,同时鼓励复员转业和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加入经纪人队伍。对国家公务员“下海”当经纪人的,可以在机关保留其工资关系,留职停薪;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符合安置和分配政策而自愿当经纪人的,可以将关系挂在市人事局,随时可以再分配,解决这些人的后顾之忧。对素质好、贡献大的还可以优先选聘当“村官”。

  落实扶持经纪人队伍政策。要采取措施帮助农村经纪人解决资金、场地、运输等实际困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和研究,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经纪人提供市场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帮助经纪人按市场信息安排经营;每年要对经营好、贡献大的经纪人给予奖励,表现突出的可提拔使用。同时,也要规定好经纪人允许经营农产品的种类、数量、手续,应缴纳的税金等,引导农村经纪人合法经营。要结合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例如:帮助产、销大户联手搭桥,为部分农产品开设“绿色通道”;简化证照办理手续,为信誉好的大户提供贷款扶持等。同时,加强集镇道路、通讯、市场建设、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市场,搞好代储代运、信息资源、合同签证等各种服务,为经纪人的中介活动提供便利。

  推进农业产业规模经营。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必须因地制宜,抓住农业产业这个基础。根据各地不同特点,走“公司+经纪人+农户”或“协会+经纪人+市场”的路子,做到宜粮则粮、宜蔬则蔬。利用协会开展活动。要协调经纪人和农民的经济关系,包括经纪人和农民的买卖纠纷、合同实施、质量检测、仓储、运销等矛盾,逐步由地方制定一些办法明确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用以规范经纪人的经营活动,壮大规模,形成拳头,提高竞争能力。

  开展经纪人技能培训。以成人中心校为阵地,建立经经人教育培训基地。聘请农业和市场营销专家、学者讲课,传授农副产品的营销知识,提高经纪人业务水平。适时地将有突出成绩的经纪人请到课堂介绍经验,以言传身教,运用现代交易手段,学会微机操作,开展网上中介服务,努力打造一支规模大、信誉好、幅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经纪中介机构,使农村经纪人在推动农村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