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新中国60年发展历史,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所经历的时间各占一半,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承担着城乡二元治理结构下的绝大部分涉农商品流通,并在农村构建了庞大的物流网络,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村流通体系多元化竞争格局很快形成,供销社的体制优势不复存在,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结束后,供销社向何处去?供销社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2009年湖北恩施州供销系统创建了466个村级综合服务社,为供销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创新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因此,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重塑供销社的品牌价值。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上流行的一个称谓是“同志”。在农村,农民称供销社的工作员为“同志”。当时,供销社的同志遍布每一个村落。这一亲切的称呼几十年不变。供销社所经营的产品涵盖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用现在评估品牌价值的方法来评估当时供销社的品牌价值,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
进入市场经济供销社改制以后,其品牌价值还有多大?我们在调研和验收综合服务社时找到了答案。利川市朱砂屯村综合服务社业主冉红艳几年前就办起了小卖部,生意不错,她没有必要找一个“婆家”。当村里要办一个综合服务社时,她主动向市供销社提出由她来办。她的理由很质朴,就相信“供销社”三个字。有相当一部分原供销社的职工改制后,在乡村集镇已有了较大规模的经营场所,他们听说供销社要办村级服务社,纷纷表示愿意再次集合在供销社的旗帜下,为三农作贡献。当问及一些综合服务社的业主挂牌前后有什么不同时,他们说,明显的变化就是营业额上升,再问为什么?他们说,有供销社的牌子嘛。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供销社的品牌一定会升值。
(二)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与供销社的传统网络体系的异同。
国务院同意供销社实施的“新网工程”,主要是构建四大网络,即:工业品、农资、农产品、再生资源购销网络。现代流通的经营方式是连锁配送,连锁经营,总代理。供销社的传统业务公司有:生活资料、农业资料公司、农产品购销公司、废品回收公司。供销社的传统经营方式是统购分销,分购联销。由此可见,供销社的传统业务和经营方式与现代流通网络经营内容和方式,大体上是一致的,有其历史传承性。所不同的是,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有区别。恩施州创建的村级综合服务社推陈出新,在经营机制上实行业主所有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目标考核制。服务社机制和体制的变革是供销社创新发展的新起点。
(三)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社有利于农村小康水平的提高。
上世纪80年代,流通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带来了市场的繁荣,是历史的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农村,在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面前,流通领域无序的竞争,完全的民营化已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应运而生的综合服务社则有利于农村小康水平的提高。一是服务社有村委会和供销社的双重指导和监督,可以遏制坑农损农的事情发生。二是主要有专业公司配送商品,建立商品可追溯制度,商品质量有保障。三是服务内容相对集中,服务质量相对提高。四是服务社成为连接党和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党的政策可以及时地传递到农民中间。
(四)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社符合科学发展观。
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社,运用现代流通方式,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文化、娱乐,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1、综合服务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一是农资商品供应,供销社的农资公司尽量提供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配送。二是提供生产发展信息咨询。三是销售农产品。
2、综合服务社的服务对象是农民。以农民为本,尽量满足农民的需求,让农民不出村就能可以买到和城里大超市一样的商品。
3、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社是供销社干的一件政府想做、村委会愿做、农民乐于接受的好事。符合农村的实际,能够持续发展。
4、综合服务社涉及面广,只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兼顾,就能够“一网多用”,真正建设成为“三农”服务的多功能平台。
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样,村级综合服务社是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新的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用前瞻的目光,探析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