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事件:2009年7月29日,银监会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指出,未来三年内全国共计划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年后,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能否发展成为这个市场中的一支强劲力量,他们将会是“实力派”,还是“偶像派”?争议交锋不断。
正方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属“实力派”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占据了“天时地利与人和”般的发展优势。先看“天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35173个乡镇中,金融服务空白率为6.7%;在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需求达1.2亿户的情况下,却仍然有40%的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在这种形势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着巨大的业务空间。
转看“地利”。当前,国家在政策上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了大力扶持。为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均已出台了多项政策。并且有关部门将进一步研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税收优惠等支持措施。
再看“人和”。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所独有一些“先天性优势”,是“老字号”农村金融机构所不能比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着成熟的现代金融理念,以及高效的决策、灵活的定价机制、新颖的控制机制、明确的市场定位等特点。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农信社那样的历史包袱。
拥有上述优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必将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一支劲旅。
反方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属“偶像派”
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看,其现在面临的发展困境,决定了其不可能有太大作为,只能是红火一时的“偶像派”。仅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闹钱荒”事件为例。
小额贷款公司的“钱荒”闹得比村镇银行早得多。从2008年初开始,各地就频频传出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可贷匮乏、发展陷入困境的消息,而“安渡难关”的实例,却寥寥无几。
再看村镇银行。近来,村镇银行的“钱荒”,闹出的声势似乎不比小额贷款公司差。“可贷可存”的村镇银行闹“钱荒”的原因在于,目前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因素是吸储困难,因为在存款领域,村镇银行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工、农、中、建四大行,以及邮政储蓄和农信社,这些大银行不仅经营多年,其国字号背景更是让老百姓心里觉得踏实。
一句话,问题在于“尽管政策上认可,但是与其他已有农村金融机构相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欠缺的是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
如果连自身周转资金都存在问题,那么别说向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的穷人银行看齐,能否坚持下去都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