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业务经营活动的各项自律、自控机制进行的再监督,是农村信用社自我监督、主动防范、查错除弊、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加强审计,为业务“双稳”的前进道路保驾护航,值得研究探讨。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相对欠缺。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自始至终不受外来或内在因素的干扰或影响。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较为严重的制约,缺少完整的独立性,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受所在单位控制,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调派权、工资管理权、奖惩权等由所在单位掌握,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影响,工作质量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制约,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受本单位利益控制。这些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导致内部审计无法客观公正地发挥监督评价职能。
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开展审计工作要求人员综合技能比较全面,不仅要对会计知识非常精通,还要熟练掌握与业务经营、风险控制有关的法律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较高的计算机水平,熟悉各个业务的操作流程,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由于某些原因,目前,农村信用社队伍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内审人员。懂会计、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对开展信息科技风险审计、信贷风险系统的审计造成一定的困难,有时候只能一边学习一边审计,造成审计只有形式没有成效,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经说过“不掌握计算机运用技术,就不能抢占审计的制高点”。
内部审计体系建设未能跟上发展的步伐。一是审计理念以查错除弊、纠改完善为主流,没有真正引进风险导向审计思维,着眼风险防范确定方向和重点做得不够,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和高效运作没有制订操作性较强的规程,有效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机制没有很好发挥作用。二是审计质量不够高、审计技术方式单一,内部审计质量还存在着质量控制制度落实不够的潜在审计风险;重问题审查,轻处理处罚,起不到应有惩戒作用;重审计意见提出,忽视审计意见落实,有的问题重复检查,有的问题多年未查,少数甚至一审了之,忽视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
提升审计价值的路径
路径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一是省联社成立审计总局,实行省联社理事会负责制,省联社各办事处设立审计稽核分局,能使省联社及时、全面地了解基层农村信用社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更好地解决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问题;二是在保留县级联社内部审计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县级联社的交叉审计,由上级带头组织,检查费用由办事处统筹解决,对交叉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交叉验收,对查出的问题不加整改的重罚。
路径二: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能否出色的完成审计工作的基础,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得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对不合格的审计人员实施末位淘汰,审计机关应统筹安排全年项目计划,合理安排必要的条件对审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如创造条件组织审计人员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等措施,以拓宽审计人员的思维和视野,做到专业知识、审计技能和学历教育“三管齐下”,鼓励审计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逐步改变单一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处理能力。
路径三: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非现场审计,响应省联社关于内审工作中“加大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审计创新和转型的力度”的重点要求。在充分利用目前现有的审计环境和条件下,以审计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审计科技支持为关键,以辅助性非现场审计为突破,以审计队伍建设为根本,创新发展非现场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