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我到浙江树人大学茶文化专业开始授课,今年刚刚进入第六个学年,时间不长。相比之下,为了这一天做准备的时间倒是非常漫长。
1990年,我参加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也就是后来公认的首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算起已经快二十年了。这次会议为我打开了通向茶文化研究之门。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参加的第一次学术会议。会务秘书处的负责人看了我递上的邀请信笑了:“我还以为你是一位老先生呢。”这句话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茶文化研究的人员构成状况。
对当时二十多岁的同龄人来说,茶文化不仅不符合时尚潮流,而且还有些不务正业的感觉,因为政治、军事才是传统历史研究的主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术研究出现了文化研究热,中国人对生活也产生了文化诉求,茶文化就是对这一社会需求的具体回应。
大学毕业后,在阅读古代农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饮食,并且把研究方向定在了中国饮食史上。可是马上就发现自己仅仅是在写故事,为了突破研究方法上的困境而负笈东瀛,留学日本。
目睹了当代日本茶道,更使我坚信茶文化在提升民族素质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古代的中国、近代的英国和从古至今的日本茶文化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任重而道远。但这正是从事茶文化相关工作的我们的使命。
作为教育部尚未承认的专业,茶文化高等教育的工作内容不仅包括讲台授课、学术研究,还有一个更加严峻的任务就是建立规范的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首先是教育部的认可。
在茶文化提起之初就有多位学者提出茶文化学科专业建设的问题,至今已经快二十年了。对于一种学问的发展来说,20年不算长,但是对于具体研究者来说已经应该换代了,我也因此有“日暮途远”之感。
成功的经济建设导致中国人追求目标的变化,即从追求物质满足转向追求精神充实,内在美丽的人格,外在优雅的举止,茶文化在历史上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中国人为此再次选择了茶文化,重建的现代中国茶文化将承担起这份重任。尽管现在中国茶文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身就证明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浙江树人大学茶文化专业主任 关剑平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