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新中国的第一项标准,当时被称为“中华人民标准”的《工程制图》标准颁布,新中国的标准化和共和国同时诞生。经过60年的发展,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国国家标准总数已达到23843项,国家标准体系初步确立。
与建国初期的标准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工程领域不同,随着社会发展,标准的领域不断扩张,到1966年,我国已发布1000项国家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此后近10年间,我国标准增长速度加快,标准化领域更加拓宽,在节约能源方面、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如今,行业标准涉及机械、轻工、纺织、化工、电力、石油、石化、煤炭、冶金、建材、有色金属、汽车、锅炉压力容器、制药装备、包装、商业、物流、稀土、黄金等多个领域。同时,标准的修订更新也在进行中,截至目前,国家标准委已围绕十个重点产业和其他重点领域,下达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1129项,其中包括110项农产品生产以及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良好操作规范国家标准项目。为了改变标准的老化、缺失、水平低等问题,如今国家标准的标龄已经缩短到5年以内。
如今,标准化建设已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深入到广大百姓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生产方面,无论是个体防护用品还是安全操作的规程;日常生活方面,无论是衣食住用行还是娱乐休闲,标准化给人们创造了更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很多企业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很多公民一买食品就看配料表,要买衣服就看成分,这就是标准化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安全和便利。
随着标准化进程的脚步,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和关注,有个词出现了,这就是“召回”。召回最先在美国等国家出现,我国召回制度起步很晚。2004年10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改委、海关总署、商务部联合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这标志着我国以汽车产品为试点,开始了产品召回制度的探索和实践。截止到目前,我国已实施玩具、汽车、家电等多种产品的召回制度。据初步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由于实施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而为社会挽回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20亿元。( 李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