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6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安全生产也在向专业化迈进。作为行业的基础,这一步迈在了哪里?迈在了安全生产管理手段专业化,迈在了安全技术规程专业化以及监管体系的专业化。
管理手段专业化
在生产实践中,良好的管理模式,专业化的管理手段一直是保障生产安全的基础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除了不断解放思想之外,安全管理手段专业化还集中体现在“在健全长效机制上见成效”、“在解决薄弱环节上见成效”、“在解决突出问题上见成效”。
1991年6月,鞍山钢铁公司首创的“0123”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作为那个时代的“典型”在全国企业中广为宣传和推广。“0”就是实现人身死亡事故为零;“1”是一把手负责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2”是标准化作业、标准化班组建设;“3”是全员教育、全面管理、全线预防。而这种模式的诞生,离不开邓小平总设计师提出的 “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正是在邓小平同志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开始对外开放,开展国际间的安全生产管理与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交流活动;学习国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与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由此开始,我国同国际间的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
2007年,广东省广州市草河村率先提出了“村管安全”的安全管理模式,颁发了《草河村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安全管理办公室为村委会的常设机构,具体组织、协调和检查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由村委会主任担任主任,办公室还配备了3名专职巡查人员,这些专职人员均取得注册安全主任资格。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村管安全”模式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目前已有239个村(社区)挂牌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和相应装备,开展有效巡查工作。“村管安全”模式使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整改率达到了100%,收到了抓好基础、防微杜渐,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效果,实现了安全监管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创造了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不仅是日常管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模式也得到强化。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25个专项预案和80个部门预案。预案中详细的规定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各个环节,做到了全面和专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门预案,标志着安全事故救援结束了过去“瞎指挥”的时代,进入了专业化的新时期。
高科技、信息化手段也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远程监控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对危险部位和危险场所全方位、全过程、全时空的实时监控,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处置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它是弥补监管力量不足的有效手段,是建立重特大安全事故监测预警系统,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措施。
技术规程专业化
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此同时,各种安全技术规程开始陆续出台。1953年,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提出了各产业部门所属企业在编制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的同时,必须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要求。随后,劳动部和全国总工会也发布了编制与执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通知,制定了《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项目总名称表》,较大的企业每年都把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列入生产技术财务计划,作为生产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完成。这是我国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在专业化道路上走出的第一步,虽然这一步并没有产生飞跃性的效果,但已经足以让我们在它的身边建一座纪念的里程碑。
在技术规程专业化的道路上,我国一直努力将专业化落实到安全生产的每个领域,全面铺开,分门别类成为工作的重点。1994年1月26日,劳动部颁布《有毒作业危害分级监察规定》;1996年12月20日,劳动部、化学工业部颁发《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2002年1月26日,国务院公布《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3月,卫生部出台《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这些看似细小零散的规定,好像砖瓦一样搭建起了整栋安全技术规程专业化大厦,使规定落实到每个细节,落实到每个专业数据,改变了以往安全技术规程“大而空”的历史,使安全生产技术规程专业化的内涵愈加丰富起来。
监管体系专业化
1955年4月25日,在北方工业重镇天津,国棉一厂发生了一起锅炉爆炸事故,造成77人死伤。这声巨响震动了全国,也震出了一个新的国家机构——国家锅炉检查总局。同年6月锅炉检查总局应运而生,成为我国成立的第一批专业监督检查机构中的代表。
1956年,在各省市劳动部门相继建立了锅炉和压力容器监察机构,并配备了专业人员,开展专项监察。
1975年9月,劳动保护工作从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分出,成立国家劳动总局,并将矿山安全从劳动保护局的工作中分出,单独成立矿山安全监察局,此制度一直保持到1982年。
1979年,国家劳动总局设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并在各地劳动部门成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
1982年5月,国家劳动总局、国家人事局、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国家编制委员会合并为劳动人事部,有关劳动保护工作由劳动保护局、矿山安全监察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3个局承担。
1993年6月,劳动部调整为劳动保护管理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局、职业安全卫生与锅炉压力容器监察局和矿山安全监察局。
1999年12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成立,专门负责全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
从监管机构的多次变革不难看出,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劳动保护监管部门的责任必将会越来越细化,只有每个职工的劳动都有专门机构管,才是对职工安全的最大保障。
这样的调整后来还出现在2001年,2003年和2006年,调整的思路也大体一致,就是根据安全生产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找到新的解决思路,即管理部门与生产部门专业对口,从而形成了专门的一对一对口管理,避免 “外行管内行”的情况发生。
2003年11月21日,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宣布,经民政部审批并报国务院同意后批复,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获准更名为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学会更名为协会,看似一字之差,实则是拓宽了服务的范围,使其服务内容更加专业化,服务对象更加具体化;一个字的改变,使其迎来新发展阶段的又一个起点。( 李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