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三农”问题,根本不在于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的多寡,不在于组织类型的繁简,也不在于服务态度的好恶。真正的方法是实现农民的全方位合作化。
“农业银行走了,现在部分农信社也转为农商行,业务不放在农村”,“小额信贷……是无底洞”宁夏黄河农商行马彦虎的一番话,在会议现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表示,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为“三农”服务,明确服务“三农”的具体需求,其根本不在于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的多寡,不在于组织类型的繁简,也不在于服务态度的好恶。他强调道:“我国地域广阔,经济结构和社会构成乃至人文环境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服务‘三农’的方法上有所差异”。“所以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实现农民的全方位合作化。”
马彦虎指出,目前越是在贫困的地区,金融服务越是处在极度欠缺的状态。他举例说,在宁夏南部,由于当地经济实在窘困,如果贷款给当地农民,必定是有贷无回:“农民不是不想还,是真还不起。”所以,以前农信社在当地是不愿进行大范围的贷款服务的。而近来,在当地出现的土地协会改变了贷款难的尴尬,这正是农民利用手头资源实现合作化的一个侧影。“目前,当地正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每户可拿出60%的土地入土地协会,而后者以集聚的土地为担保,可以很顺利地从农信社取得贷款。”他介绍说,土地通过集中,连成一片,最终通过流转实现了资金的融通,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这是一种特殊的合作化模式。
马彦虎在此基础上还得出了“通过专业合作,可以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这样的结论。他说:“如果同时加入了信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张三可以借助内部的资金流通安排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实现集约化从而降低了相应成本,在运往超市的途中贴上标签,实现标准化经营。即使顾客从超市买到张三的蔬菜,吃后害病,也可以直接找到根源,从而加强了张三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所以走专业化、合作化的道路才是‘三农’问题治本的关键,能够解决‘还不起’问题,进而带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