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信阳毛尖茶的技艺起源
集采瓜片龙井炒艺 独创毛尖内外品位

  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茶叶品质越来越讲究,在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末年(1903~1905年),清政府驻信阳缉私拿统领、茶叶公所成员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宇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董家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人自安徽六安一带买好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继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扫把,生锅用长0.5米、把粗0.1米的扫把2个,双手各持一把,挑着炒,熟锅用大扫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方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扫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 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茶以外形条细圆紧直、挺秀、满毫、匀齐,色泽翠绿,内质香气高爽、滋味甘醇、汤色清澈、叶底嫩绿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中国优质绿茶的代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