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汉水漂来信阳茶种
茶传入河南源于东周时期(公园前770年~公园256年)(见陈橼《茶叶通史》)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由原产地沿川陕大道传入陕西。由于秦岭的屏障,抵御寒流,陕南气候温和,茶树就在陕南定居。因受气候条件限制,茶树不能再向北推进,只能沿汉水传入东周政治经济中心——河南,并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信阳生根,后又向北、向东发展。向北发展到怀州(今沁阳)等地,向东沿义阳(信阳)、光州(今信阳市的潢川县、光山县)入安徽西部的寿州(六安),形成淮南茶区。陆羽《茶经·八之出》中有“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戦州、黄州又下”。
名列唐宋名茶
茶叶沿汉水传入河南信阳后,分布区域有详细记载的是陆羽的《茶经》。《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全国当时分为八大茶区,信阳被列为淮南茶区,当时的光州、义阳都是著名产地、且品质很好。
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也把信阳茶列为名茶。
唐地理志记载:“义阳土贡品有茶”。陆羽《茶经》评价茶的品质时也有“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生义阳县钟山者与襄州同。”当时不仅产茶出名,而且茶器也很出名。《唐国史补》:“巩县(信阳北)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当时,佛教盛行,各地寺庙僧众,多引种茶树,以供饮与招待贵宾。河南信阳茶叶产量在唐代已列入全国总产数,当时全国总产量约为10万吨,其中包括河南信阳茶叶产量,但无确切数据(见《茶叶通史》)。
到了宋代,信阳茶区又有扩大,除信阳、光山有卖茶场外,子安(今固始)、商城也被列为全国重点茶区,成为全国13个卖茶厂之一。
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二》记载:“光州(潢川、光山)山场卖茶307216斤……子安(固始)场卖茶228030斤,商城场卖茶400553斤”。
入籍元明清贵族专爱
元、明、清时期,河南省茶叶产量均无确切记载。
清代信阳北叶县志载:“县东南六十里沷粥山产茶,茶质尤佳,为宫廷贵族喜爱,元明时曾派守山千户监护茶园、采制贡品。”《金史·食货志》载:“章宗承安4年(公元1199年)三月与淄、密(河南密县)、宁、海、蔡州(信阳北)各置一坊造新茶。”
清代有记载的信阳种茶县有光山、固始、潢川、商城、罗山等。据清代《顺治通志》记载:“茶出信阳,罗山有之,商城、固始间有。”
十之六七毁于日寇
据《油类作物全书》记载:“1932年,全国198个县产茶,共产295445吨,其中信阳4个县产茶,共产228.054吨。”
1937年,信阳茶园面积约2万亩,年产茶叶290吨,由于日寇侵略中国,山多荒芜,茶叶毁十之六七。建国前夕,茶园面积仅剩0.6万亩。
复兴建国后
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茶叶生产,3年间发展3000多亩,到1953年,茶园面积达0.96万亩,年产干茶193.6吨。
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山坡上要多种茶,信阳茶园面积迅速发展,达到2.1万亩,产茶278.5吨。1959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82年、1986年,信阳毛尖又被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茶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
目前,信阳市有1245个行政村产茶;茶园已达100万亩;年产干茶2000万公斤,茶叶综合产值20亿元。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