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全国政协常委,又是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名誉理事长的武四海,对于化肥行业发展的关注一如既往,在今年“两会”期间,他向全国政协递交了有关“化肥行业应建立预警机制”的重要提案。
化肥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约为40%,为粮食的稳定供应发挥着巨大作用。国家为保证国内化肥供应、稳定供求关系,2008年连续三次出台化肥税收调控政策,即:2月14日开始,对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磷复肥产品征收35%关税;4月4日至9月底,对所有磷肥产品征收100%特别出口关税;9月1日至2008年底,对氮肥及合成氨特别出口关税上调至150%。上述关税调控政策,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保证国内化肥供应的作用。但是,“一刀切”的关税政策使很多“负面”影响也直接反映出来,使化肥企业和广大农民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损失。
武四海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对整个化肥市场缺乏长远的预警、分析机制,临时“抱佛脚”的应急调控,使农民难以承受产品高价位的同时,大部分化肥企业也遭受了停产、半停产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混乱。
武四海深刻指出,我国加入世贸以来,民族化肥工业得到极大发展,但是由于在项目投资、产能规划及资源布局等管理不够完善,出现了产能过剩,这是国家宏观政策对项目控制出现了问题。
在谈及目前化肥市场的价格走势问题上,武四海着重指出,目前国内钾肥库存已达到600万吨左右,远高于淡季正常储量,在所有化肥产品及原材料价格都顺势大幅回落的情况下,只有钾肥在高库存的同时还“硬挺”在高价位上。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和金融形势下,钾肥价格的持续高位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武四海认为,原因在于少数垄断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扰乱国家宏观政策,使政策起不到应有作用。
为此,武四海在这次政协会议上递交了提案,建议国家建立化肥行业预警机制,系统分析、预测化肥市场走势,优化行业决策,保证粮食安全。他提议,首先,完善组织,建立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牵头,包括生产厂家、贸易企业及专家、学者在内的组织体系,多方面及时收集信息,去伪存真,实时分析、预测市场,制定宏观计划;其次,与国际化肥行业组织和主要化肥消费、生产国家的有关机构建立沟通机制,定期保持联系,掌握信息。同时,武四海特别强调,应当密切关注钾肥垄断行为,专题研究,启动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在保证市场供应的同时,将超越市场规律的高价位钾肥压控到合理范围,减少损失,让中国的农民用上价格合理的钾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