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不可轻视农业贷款“老龄化”

王凤山 贺大勇

  农业贷款“老龄化”问题,在广大农村正愈染愈烈,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避免出现资金大面积沉淀,维护债权人的债权。

  农业贷款“老龄化”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

  城市改造和城市扩张对农村劳动力形成了引力,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主流,必然出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

  农业成本与农业收入不匹配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差距拉大的现实问题。加之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均衡性,农业收入无法保障的问题突出,是左右农业贷款如期归还的又一大障碍,尤其是老龄农民。

  农村的风俗习惯正成为贷款“老龄化”的催化剂。从北方农村的风俗习惯来看,农户家中婚丧嫁取均由户主(老人)承担,包括债务承担,给本已“老龄化”的户主加重了经济负担。因老年人的劳动能力减弱,直接影响到收入的稳定,久而久之,必然出现债务向老年人“堆积”问题。

  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是导致贷款“老龄化”的现实。尽管农村医疗保险公益事业得到了有效开展,但是与相对昂贵的医疗费用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老年人一旦出现健康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问题。

  因此,要帮助老龄农民从事适合其能力特点的产业,尽力增加其收入来源。在这点上,假如采取放弃的办法,贷款势必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呆死账”。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要减少损失,必须在产业上多想办法、出点子,在增收上多做善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贷款“老龄化”问题。要发挥信贷人员对农户了解细致的优势,采取“承包到户”的做法,积极帮助“老龄化”农民消化贷款债务。

  要想方设法避免贷款向“老龄化”发展,从源头上解决贷款“老龄化”问题。尽管农村的风俗习惯纠正起来很困难,但还应尽力避免贷款向“老龄化”扎堆。要多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说服老人的子女来为其承担一定的债务,减少农村老人的偿债压力。这既是对传统风俗习惯的纠偏工作,也是重塑农村信用观念的必然选择。同时,也还要做好老年人房屋产权、林权等有形财产的认定工作,作为贷款最后“清算”的选择。

  要鼓励老年人参与贷款保险,避免因健康或其它原因带来贷款偿还压力。农民参与了贷款保险后,可以弥补因突发性事件造成的损失。贷款投保虽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但也不失为“利民”之举,需要金融机构做合理细致的安排,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开展好此项工作。可以采取灵活的利率政策适当弥补投保费用,这样会刺激老龄人参与保险的积极性。

  做好贷款“老龄化”风险预测工作。贷款“老龄化”问题是个共性问题,其风险度相对较高,需要对其风险程度进行广泛、持久的关注。要对所有 “老龄化” 贷款进行单独管理、专项考核,及时总结经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妥善处理。对鳏寡孤独老人的贷款,也应采取政策适当倾斜办法加以解决,比如减免利息等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