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 2月8日上午,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天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教授就《关注当前保增长,更要重视长期发展》演讲,谈到扩大内需是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
张曙光首先对眼下的国际经济形势做出一个判断:这场危机到了现在,次贷危机的大劲已经过去,但是金融危机的底还没有探底,这取决于次贷和优级贷之间的债券和可变动的利率债券会不会成为引爆第二次危机的定时炸弹,以及这一场失衡会不会波及到车贷市场、学生贷市场、信用卡市场。
张曙光谈到,危机发生以后,世界各国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启动经济保增长的政策。从9月份的适度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到11月份的国务院的10条,要促进经济增长,到最近出台的一系列保证所谓轻纺织工业、保证钢铁工业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在这样一些政策的出台之下,今年要保证GDP增长8%的问题并不大。但是处理好短期保增长和长期进行结构调整的关系十分重要。事实上,从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也存在一些矛盾。
启动内需,把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和外需的大国,转向一个内需的大国和消费的大国,启动内需既是保证短期增长的需要,这也是大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出路。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首先要成为一个内需大国和消费大国。
张曙光指出,以前的扩大内需的政策之所以收效不明显,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外需旺盛,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内经济结构从而抑制了收入的增长。第二,我国储蓄过高,尤其是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过高。第三,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还不够。我们的城市化是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城市化的结果虽然有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几亿人进城,但是却是小规模的人口迁移。虽然说农民工进了城,但是都不是城里人,他们的思想观念、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完全是农村的,因而对扩大内需不利。 (谢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