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至而来的金融危机,各个行业都在寻找自己的应对策略,作为农信社如何做到“既保证信贷营销业务的开展,做好对困难企业和农村的支持工作,又要从部分企业和项目中退出,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笔者认为,农信社不能对危机的影响产生恐惧,而应该主动转变思路,学会在危机中寻找到发展的机会;同时面对危机,农信社也不能盲目乐观,应该树立起风险管理的理念,确保农信社自身的稳健发展。
金融危机虽然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金融危机中也隐含着机遇,农信社要善于在“危”中寻“机”,就目前来说,金融危机给农信社带来的机遇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金融危机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给农信社支持优质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农信社可借此培养一批优质黄金客户,为下一步发展储蓄力量。二是农信社可利用信贷杠杆引导企业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促进企业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在信贷管理上可实施信贷定价策略,实行差别利率管理,本着风险和收益相匹配原则,以信用等级浮动和综合贡献度来弹性定价,对信用等级越高、忠诚度和贡献度越高的客户,融资定价越低。以此来促使企业强化内部管理。三是为农民外出务工返乡造成贷款主体下落不明而形成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迎来转机。农信社可借欠贷农民返乡契机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组织力量,对逾期、呆滞、呆账贷款进行清理,细分直接清收、依法清收、重组盘活、以资抵债、资产保全等多种类别,建立台账,明确责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竭力用好农民返乡契机,力促不良贷款压降增效,为农信社“减负”。四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可大步推进。农民大量返乡,对农信社信用体系建设中农户信息的采集、基本信息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增加了操作性和执行力,降低了难度,农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也将得到更好的保证。
此次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农产品降价、农民收入减少等,给农信社资产安全带来很大的风险,农信社必须树立风险理念,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坚持“稳健、审慎、安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坚持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意识落实到防范信贷风险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要加强对现行内控制度的规范化和有效性的评价工作,及时解决制度制定不健全、制度间相互矛盾及制度操作性欠缺等问题,确保制度对业务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农信社风险识别和提示系统。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及早发现内部管理和业务拓展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并进行处置,杜绝各种信贷风险的发生。三是建立稽核、事后监督和专业检查“三位一体”的检查体系,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做到令行禁止。整合各方面的检查监督资源,建立按专业分工的纵向检查、事后监督对业务操作的全面检查和稽核部门进行全方位的横向或专项检查的立体检查网络,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及时发现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问题并进行整改,保障业务合规操作,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同时,要建立案件问责制与责任追究制度,对案件的发生,除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还要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农信社的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