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传统的理论思维,相当多的农村信用社在困境中只有一个解决方案:破产退市。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不可替代的经济社会功能,管理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求其生存和发展的解决方案。
第一步:解决生存问题。展开若干对策,包括省级政府管理和国家政策支持;引入多方支持,融入区域发展,靠增量化解存量的问题。第二步:探求发展之路。建立起服务三农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增强内在活力,实现强身健体。初步的改革实践探索,使农村信用社在业务发展、支农服务、经营效益、规范管理、风险管控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改革发展思路,也是我国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几年来取得显著成果的一个缩影。
改革四年多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体上进入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7年底,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从2.2万亿元增至5.6万亿元,存款从2万亿元增至4.6万亿元,贷款从1.4万亿元增至3.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从37%降至21%,农户贷款余额从4237亿元增至11618亿元,农户贷款覆盖面从28.6%增至32.8%,贷款农户数达7817万户,受惠农民超过3亿。
农村信用社这几年的进步,除了改革和管理的功效,还得益于发展创造的机会,而发展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经济景气的宏观环境;得益于金融市场全方位拓展的行业环境;得益于各项政策扶持的政策环境。这是历史给予这一传统机构解决自身重重困难和问题的空间。在这历史的空间里,如果把握住了机遇,一着主动,步步主动;一着被动,则永远被动。当然,农村信用社要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任重道远。
几年来的探索,我们致力于破解的难题还包括:如何处理好自上而下的行业管理、风险控制与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股东监督的关系;坚持为农方向、社区定位与多领域伸展、全方位开拓的关系;依靠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与有效避免不当干预的关系;鼓励创新、大胆开拓与努力规避风险的关系;化解历史包袱、清收不良贷款与努力加快发展、优化增量的关系;大胆推进改革、加强管理与维护稳定的关系;搞好省联社对法人单位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与追求自身效益、自我发展的关系;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与遵循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规律的关系;实现政策目标和重视社会效益与追求自身盈利性目标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和矛盾还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