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也影响着我国的金融市场。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既要保证信贷营销业务的开展,做好对大部分企业的正常信贷支持工作,保持自身良好的经营收益,又要从部分身陷金融危机泥潭生产停滞的企业中‘全身而退’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这一课题,各家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上都存在着困惑,到底应该支持谁,从谁退出,在什么条件下退出?各家的标准都不一样。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信贷客户定位是以中小企业为主,面临的企业实际情况也更为复杂,当前信贷管理工作如何开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当前的信贷管理政策应该按以下几种情况予以区别对待:
一是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区别制定信贷政策。总的说来,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上应该正确对待,看清企业的发展潜力,尽量不要“一棍子打死”,把企业逼上绝路。实际上,很多企业在危机面前采用了“冬眠”的方式,在等待经济形势转型的来临。针对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不同情况,分类区别对待,实行不同的信贷政策。
应该说,在现在金融危机下生产不受影响的企业都可以大胆地进行支持,特别是主动创新求变型企业和因祸得福型企业,应采取评级授信等方式,抓住发展的有利机遇,注资帮助企业扩大规模,支持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对受危机冲击影响强烈型的企业,在贷款上应谨慎对待,如果企业要求发放新贷款,注资解决经营困难,要重点考虑其对危机的应对能力、产品今后的销售预计,尽量发放抵押贷款。如果企业已有贷款,应稳定其贷款规模,既不增加新贷款也不要急于压缩其贷款规模,而是看其生产经营情况和具体的应对措施、成效,加强对企业信息的收集,及时监督其财务信息变化情况,根据企业的生产变化确定是压缩贷款还是再增加新贷款;对于被迫停产倒闭型的企业,应着手做好资产保全工作,掌握主动权。
二是要利用好相关的管理政策。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好利率定价政策,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对保证类担保贷款上调利率上浮幅度,对转贷款的单位每转贷一次上调一次利率,从提高资金使用成本的角度压缩或限制保证类担保贷款。另外,就是努力提高抵押担保贷款占比。对抵押担保类贷款利率实行优惠利率,对优质客户可适当放宽,适当下调利率,支持其发展。在投向上把好关口,禁止向“淘汰类”、“禁止类”及不符合环保政策要求的企业发放贷款,对超比例贷款加大压缩力度,以第一还款来源为基础。
三是要做好贷款企业经营情况的监测工作。在金融危机下,要把贷款企业的经营情况监测作为保证资产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彻底摒弃“重发放,轻管理”的思想。重点加强对存量贷款管理,逐户进行风险分析认定,做到对风险识别的及时预测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及时采取。此外,要继续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定工作,以组织创建“小企业信用联盟”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做好信息搜集和企业的筛选,在小企业信用联盟下,组织小企业自愿组成若干小的信用联合体,根据小企业的资产状况、信用情况和贷款需求量,交纳一定的风险保证金或联合发展基金,专户存放,同时实行贷款互保。针对小企业特点,积极推广“一抵通”、“循环信贷”、城区“一户多保” 仓单质押贷款、保兑仓等业务品种。
四是要把基础项目建设做为贷款营销的新重点。在国家、地方政府进行的供热、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公路、隧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村信用社要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以牵头组织社团贷款或参与发放银团贷款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基础建设工作,并把之作为一个新的营销重点。此外,对政府牵头组织的旧村改造项目、经济适用房项目和安居项目,也不能放弃,要力争有所作为。
五是要积极探索农村贷款管理方式。农村经济政策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农村信用社的“三农”贷款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拓展力度。结合林权抵押、宅基地抵押等多项农村新型担保措施的出现,对农户要简化贷款手续,适当提高贷款额度,方便农民办贷。继续开展“信用村、信用户、信用街道”的评定工作,在对农户服务中不断巩固和扩大农村阵地,构筑支农营销网络,“三农”阵地不仅不能丢,而且要进一步巩固。
通过以上措施,不仅能解决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贷款管理问题,有效规避和防范风险,而且能找到新的效益增长点,保持业务经营的长期有序、健康发展。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号角,预计农村地区将很快出现新的一轮快速发展,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有实力、有优势的利用好这个机遇。特别是林权质押、宅基地抵押等新的担保方式的深入探讨,制约“三农”发展的“贷款难”问题有望很快解决,也给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工作提供了施展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