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信贷资产质量需从源头抓起

韩幸福

  近年来,许多银行、信用社沉淀贷款居高不下,领导束手无策,行社举步维艰。造成沉淀资金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与种种不正常贷款不无关系。试析一下贷款者是怎样从银行、信用社贷出款的,或许能对金融部门有些启迪。

  一、“吹”出来的。说大话,报虚情,或动用“秀才”班子写“实绩”,或邀请“喇叭班”吹“战果”,吹得基层行社“晕头转向”,也吹得信贷干部信以为真,终于吹出贷款来。

  二、“跑”出来的。这些人活动量颇大,腿勤、嘴快,脑瓜活,练就了一套“跑功”,专“跑”领导干部,跑准了门子,跑顺了路子,跑来了“面子”,跑出了贷款。

  三、“买”出来的。用请吃请喝、送礼行贿等手段,花钱献媚取宠于信货干部,“买”得信贷干部心悦诚服、心慈手软,买出贷款来。

  四、“磨”出来的。这些人采取“泡蘑菇”的方式,软磨硬泡,决不说“难听的”,磨得信贷干部心软了,心烦了,“安排一下吧”。

  五、“信”出来的。这些人习惯“以信取人”,第一次贷款不到期便“完璧归赵”,博得信贷干部信任。于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第二次贷款便“轻而易举”。

  六、“拉”出来的。这些人善于拉帮结伙,“以官压人”。把“行政干预”拉了来求得贷款,自己躲在幕后悄无声息,贷款到手便“万事大吉”。

  七、“换”出来,一是拿荣升晋升,你给我贷款,我让你青云直上或提拔你的三亲六眷;二是拿政策原则换,你给我贷款,我给你“农转非”指标或安排你七姑八姨。换得“有利可图”,自然就换出贷款来。

  八“争”出来的。效益好,利润佳,各专业银行竞相贷款。建行贷50万,工行贷60万,我也不问青红皂白贷70万。一旦企业“关门大吉”,倒霉的就是“争”得厉害的银行。

  九、“骗”出来的。一是拿存折作抵押行骗;二是拿自己万贯家私行骗;三是让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作担保行骗;只要骗得信贷干部觉着“万无一失”,便骗出贷款来。

  十、“哄”出来的。用甜言蜜语假言蜜语欺哄信贷干部,哄得信贷干部沾沾自喜,哄出贷款来。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笔者行就此文,决无意给某些金融系统以“揭丑”、“曝光”、“脸上抹黑”之嫌,而是希望给农村合作金融系统“提个醒”。随着市场经济的接轨和各项金融法规的颁布实施,商业银行减小贷款风险系数便成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宝贵的“财富”。那么,银行、信用社如何保证贷款“有的放矢”、“弹无虚发”呢?笔者认为,银行、信用社至少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抓人。贷款是人发放的。管好了人才能更地管好贷款。首先,对信贷员持之以恒地进行政治教育和业务学习,使之越过“名利观、金钱观、私欲关”,清廉自律,按章办事。其次,给信贷员以压力和责任感。实行贷款发放、贷款受贿、贷款管理同信贷员工资奖金挂钩办法,使信贷员更好地行使职权。第三是使贷款运行连带责任,谁发放谁负责收回,谁担保谁负责督促,谁贷款谁认债。

  二、用法。唯有动用法律才是信贷管理行之有效的办法。首先,发放贷款实施法制化管理,确保每笔贷款手续严密,合法合规。其次,对“赖债户”、“钉子户”,依法起诉,重锤敲击,达到“惩治一个,教育一片,处理一起,震慑一群”的目的。

  三、重管。信贷的规范化、严密化体现在管理上。首先,发放贷块严格“三查”制度;其次,发放贷款后“跟踪”审查,查疑补缺,防微杜渐;第三,定期对贷户进行检测,贷款到期前下发《催收贷款通知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