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农信社又一轮产权制度改革也被逐步提上了日程。组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是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全国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的必然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2003年,中央本着“花钱买机制”的原则,开始了以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信社体制改革,这次改革不仅是农信社在产权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而且使农信社管理体制和经营效益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随着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的放开,多元化金融格局的逐步形成,农信社要想继续当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稳居农村阵地,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要求,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健全明确的产权规则,以现代企业制度理念管理农信社,经营农信社,使农信社步入稳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那就是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虽然都是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模式,都是为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但在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农商行是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机构,农合行是股份合作制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其各项硬性指标也不尽相同(如注册资本和投资股比例),组建门槛也略有不同,这体现了国家对组建过程的区别性和审慎性,可见组建农商(合)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慎之又慎。
组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不仅仅是一个更名换牌的问题,它关系到农信社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
一要因地制宜。由于各地经营状况参差不齐,各项业务硬性指标达标情况又有所不同,因此在组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一哄而上,不能规定期限,因为设定期限势必会造成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现象,要视各地业务发展情况而定,符合条件的,则申请组建,一步到位,加紧改造;暂不具备条件的,要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申请组建。
二要招贤纳才。人才是农信社的基石,人才的合理配置与流动是农信社发展的不竭动力。农信社多年来由于管理体制问题,致使人才匮乏,人员素质低,高素质人才少,下一步要加强人才引进、管理和使用,引进一批学历高、精通业务的专业人才,把他们放到重要的岗位上进行锻炼,并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人才,培养人才,加强岗位轮换和优化组合,促进人才流动和人才优化,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合理流动。
三要内部挖潜。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益。通过加强考核力度,落实清收责任,创新清收方法等措施,使不良贷款实现“双降”;强化信贷管理,推行贷款损失包赔制,注重贷款营销,发放优质高效贷款,加强风险管理,控制不良迁徙,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加大宣传力度,改进服务方式,大力吸收投资股或法人股,保持股金稳定性。
四要创优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的组建,除了依靠农信社自身努力外,还要依靠政府的鼎立支持。首先要创造一个安全、稳定、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要依靠政府、司法部门的力量,营造良好的清收氛围,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等手段帮助信用社盘活资金,实现不良资产“双降”;再次在增资扩股方面给予灵活扶持,宣传发动利税大户、大个企业、新上企业在信用社多入股,入大股,壮大信用社资金实力。
五要政策扶持。政府应在农信社化解历史包袱、降低不良资产占比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如完善房屋产权、减免税收、优质资产置换、相关费用减免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向信用社捐赠等价值的优良资产,增加资本公积;采取优良资产置换,提高资本充足率;协调出台税费减免、分红补贴等措施,化解历史包袱;协调解决县、乡两级财政和非财政供给单位贷款,以及乡村组集体贷款,降低不良贷款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