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贷款不实名”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张 丽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政策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三农”资金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农村信用社主要服务对象是面向“三农”,随之贷款不实名问题凸显出来,对农村信用社长远、健康发展必将产生不利因素,如何扼制贷款不实名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原因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向基地化、集约化方向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信贷资金需求额度不断加大。由于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对借款人授信额度低的问题,信贷资金供给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由于在授信额度内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为了扩大再生产,只好借他人之名贷款,贷款后全部归一人使用。

  二是农村信用社“嫌贫爱富”意识浓厚,其目标是寻求利润最大化,不愿意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防范信贷风险是其首要任务,其过分看重村中的“富人”,轻视村中的贫困户,弱势群体信贷需求边缘化现象日趋严重,致使村中的贫困户得不到信贷支持,在急需资金时只能求助于“富人”,人为制造了不实名贷款。

  三是对贷款实行严格的区域管理政策。按照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管理规定,不允许跨区域发放贷款,这样一来,贷款被局限在了本信用社的管辖范围之内,人为封闭了贷款发放范围。个别乡镇经济相对发达,资金“闲置”较为突出,不放贷则无法实现既定的利润指标。因此,该地区的信用社为完成利润指标,不得不对异地优良客户发放一些顶名、冒名贷款,以符合贷款管理规定。

  对策建议

  (一)强化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意识。农信社应强化服务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创新信贷营销工作方式方法,为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摒弃“嫌贫爱富”的偏爱心理,真正使贫困农户得到信贷支持,防止因内部人控制行为造成的“穷人”贷款需求被边缘化。同时,农信社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区别对待政策,适时扩大农户贷款授信额度,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不同额度的信贷资金需求,从客观上杜绝不实名贷款现象的发生。 

  (二)  破除传统的地域界限。取消贷款地域限制是解决贷款不实名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市场经济广范深入地发展,经济的地域界限已经被打破,农村的各个方面的经济交往相互交织,随着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各类贷款需求必然旺盛,这就需要农村信用社提供广阔的开放性的信贷市场,为客户提供优良的信贷服务,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社农“双赢”。打破贷款地域界限,让贷款在农村经济的大舞台上自由流动,增强信贷市场竞争力,使各种信贷需求得到满足,有效防止贷款不实名所带来的危害。

  (三) 尽快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全国联网的个人征信系统即将在农村信用社全面铺开,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将不实名贷款现象作为不良记录,载入个人征信系统中,使当事人为其行为承担后果,有效的降低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

  (四)尽快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全国联网的个人征信系统即将在农村信用社全面铺开,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将不实名贷款现象作为不良记录,载入个人征信系统中,使当事人为其行为承担后果,有效的降低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