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纺织出口大省,用棉需求占全国总量1/4以上,其中来自外省和进口渠道的用棉超过了80%。
与这种需求形成反差的是,近几年省内棉花种植在不断缩减。农业部门人士分析,江苏棉花生产最高年份曾达到800万亩面积、1000万担皮棉,至2004年面积缩减为614万亩,去年降至490万亩,今年这种趋势仍在延续。与面积缩减同行的,是农民种棉积极性“持续走低”。
比较效益下降,促使农民“弃棉转业”
灌云曾是全国的棉花大县,但今年的种植面积已从2004年50万亩缩减到13万亩。县农业局长王勇认为,粮价上涨、种粮补贴力度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推动高效农业发展等诸多因素,使农民普遍感到种棉总体收益已明显低于种粮和效益更高的瓜果蔬菜,他们因此选择“弃棉转业”。
在图河乡三舍村和伊芦乡玉山村,两位农民的算账,为王勇的说法提供了佐证。
三舍村58岁的村民严仁忠去年种了12亩棉花,亩产籽棉380斤,按2.9元/斤的售价,一亩棉花只能卖到1100元左右,而同样的地,旁人种小麦加玉米,两项相加能卖到1600元以上。这还没算人工成本,如果算,种粮食的可以出去打工,而种棉花的费时、费工,人也走不开。与种小麦加水稻或蔬菜相比,差距就更大。这么一算账,种了20多年棉花的老严下了决心,将原来的棉花地全部改种水稻。
玉山村的老棉农陆恒成保留了4亩棉花,原因是“这一小块田,地势高,没法上水种稻。”老陆记得,这几年籽棉收购价一直在两元八九打转,产量也上不去,农资成本却年年涨,“今年秋天要还是这个价,就打算改种玉米了。”
江苏省农垦分管棉花的农场部负责人称“棉花种植下降的深层次原因,是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农垦近百万亩耕地,棉花种植最高时超过30万亩,现在只有六七万亩,且大多与其它作物套种。在棉花供应的批量和价格上,江苏地产棉与新疆棉、进口棉相比,都不具竞争优势———用棉企业更青睐后者。
但这位人士认为,从积极的意义看,大部分农民“弃棉转业”是顺应了市场变化的趋势。无论是改种粮或改种其它高效农作物的棉农,大都获得了高于从前的收益。从2004年至今,全省棉花面积缩减走出了一条“向下的曲线”,而近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两位数增长,则形成了一条“上行的轨迹”。显然,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和影响。
保持适当的棉花种植是长远之举
无论从国家经济的战略层面,还是从江苏自身发展的需求看,保持适当的棉花种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家棉花市场监测信息中心江苏办事处主任胡亚中认为,目前江苏用棉由各占1/3的内地棉、新疆棉、进口棉组成;在内地棉中,江苏自产棉不足一半,尽管如此,它们对稳定市场、保证部分企业用棉需求,仍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来,受国际市场影响,江苏省棉花收购价一直处于相对平稳和走低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棉积极性。今年上半年纺织出口企业开工不足,棉花收购企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秋季的收购价有可能继续走低,这种传递效应将导致来年种植再减。但同时应当注意的是,以巨额补贴刺激棉花低价出口的美国,近年来已开始抬升价位,加上人民币汇率变化,今年的进口棉价格已高于国内。胡亚中认为,一旦纺织出口回暖,用棉需求增加,江苏棉花种植的缺口将变得相对突出。他建议,用财政补贴方式建立省级储备棉机制,在价位偏低时,以适当保护价收购一定数量储备棉,减少农民损失;在供求紧张时,平抑价位,稳定市场。
提升棉花产业竞争力仍然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江苏省作物栽培站高级农艺师邹芳刚认为,江苏省棉花种植应大致保持在500万亩左右。对大丰、射阳等一些适宜种植的传统棉区,不能脱离当地的环境资源条件,盲目“弃棉转业”,而应在提升棉花产业竞争力上多做文章。比如,棉花品种退化,增产技术滞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水平低,良种补贴标准偏低、覆盖面较小,等等,这些都有待引起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王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