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7月份,国内棉花市场仍“一潭死水”,铺天盖地仍是利空消息。郑棉和撮合上的空头杀得起劲,大有“逼死多头”的味道,纽期趁机“放火打劫”,大幅下跌向国内市场施压。国内棉花企业和外商表现出不同的忧虑,前有棉纺厂和“货币从紧“政策拦路,后有棉花成本、农发行贷款追兵,而留给棉企的操作空间实在不大。随着新疆仍有近100万吨棉花未运出(截至5月底,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共投放棉花收购贷款283.8亿元,眼下只收回了59%),30多万吨外棉存放港口保税区,国内两个电子盘的仓单又高位盘踞。
从哪来的这么多棉花?棉花消费到底萎缩了多少?一些政府机关和调查机构所谓的“2007/2008年度棉花需求持续上涨”的说法受到业内广泛质疑。棉花行情还有希望吗?笔者认为,此时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以时间换空间的余地已不大,但7月底前选择放弃,多少有些可惜。个人认为,目前能够推高棉价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1、对未来三个月天气的炒作,特别是对国内产棉区天气变化的炒作。
2、国家对棉纺织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如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上调、进口纺织机械免税等。据笔者了解,退税做调整执行的可能性很大,但短期推动作用比较有限。
3、在新疆及内地贷款给有订单、销售有保证、偿还能力强的棉纺厂,前提是采购新疆棉或地产棉,解决棉企贷款“双结零”问题,同时给棉纺厂资金支持。
4、收储成为解决新疆棉积压的重要手段。据笔者了解,在6月中旬农发行新疆分行给新疆棉企和内地近20家棉纺厂举办的“牵手”活动中,只有一部分用棉企业接了农发行的“橄榄枝”,如浙江华孚签了6000吨采购合同,棉企无法保证皮棉按期运出和顺价销售。新疆某政府官员表示,收储30万吨新疆棉政策已定,目前正在讨论收储价格。
5、中国的粮食市场和价格迟早要同国际市场接轨,原油、铁矿石、大豆如此,橡胶、汽车业及农产品如此,短期的人为调控只能加剧后期市场的报复性反弹。随着东北、西北等粮库亏仓的消息不断公布,不仅粮农、粮企绷紧神经,国家也高度关注。
6、籽棉种植、加工以及运输成本的上升,推高棉农和收购加工企业的预期。从调查来看,棉农对2008/2009年度籽棉收购价的期望值一般在3.10—3.50元/斤,而加工企业则在2.90—3.30元/斤,江苏和山东的部分轧花厂预测收购高点会顶破3.50元/斤。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