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随着我国股市行情的异常火爆,股票、基金成为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人们的理财观念、理财意识正逐渐苏醒。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也逐步增长,农村储蓄保值增值的传统理财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农村理财市场正在形成,农民理财需求开始显现。如何科学合理地拓展农民理财渠道、研发农村理财产品、发掘农村理财市场,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重要筹码。
农民理财需求日益旺盛
2007年以来,由于股票、基金等多种理财产品对资金的吸引,一些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呈下降趋势,存款活期化现象严重,但以农村为主要“阵地”的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不断上升。如果有合适的投资理财渠道,这些资金将创造巨大的金融理财市场。
农民自发的理财意愿已经逐渐表现出来。一大批相对富裕、观念开放的农民群体在股票、基金的投资中尝到了不小的甜头,和商业银行提供的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相比,农民已不满足于农村信用社提供的简单的储蓄、国债产品。不少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提出要求,期望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在农村推出“理财顾问”服务,给予一对一的指导。在传统观念中,农村资金的“保值增值”途径主要依靠民间借贷的高额利息收入,然而民间借贷的不确定性风险极大,民间信用远不如银行信用正规和规范。如果农村信用社能够提供高于民间借贷利息的理财产品收益,农民将更乐于选择适合农村的理财产品,农民的科学理财观念也将树立。
细分市场 发挥优势
与其他商业银行日渐成熟的理财市场和产品相比,农村居民由于自身各方面知识水平有限,面向城镇居民理财市场的产品不一定适合农村居民,在商业银行成功运作的理财产品不一定适合农村理财市场。作为最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推出农村理财产品显然更具优势。
农村信用社面向的客户一直是农民,业务也是根据农民的需求来发展,所以在金融创新方面比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晚。如果面向城市居民推理财产品肯定竞争不过那些长期占据城市市场的银行,而在农村则不同。农村金融机构知道农民需要什么,所以在农村逐渐发展理财,农村信用社就更具优势。
银监会已经于2007年底批准邮政储蓄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个人理财业务,该行具有了销售个人理财产品、提供个人理财综合服务等全面的理财业务资格。邮储银行的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创富1号”已于2008年1月16日在天津、黑龙江、江苏、河南、福建的邮储网点试点销售。作为同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邮储银行的竞争已经迫在眉睫,农村信用社应该善于运用市场营销的市场细分理论,寻找细分的理财市场,加快进军理财业务的步伐。
开发合适理财产品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一些农民口袋里有了钱,却不懂如何进一步运用理财手段使“钱生钱”,农民理财的保守和谨慎是其根源。因此开发适合农村理财市场的理财产品却不得不考虑这个因素。尽管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相对于其他投资而言,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稳定,但也有市场风险。这与农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挣得起赔不起”的保守投资心理特点存在矛盾。
为此农村信用社在开发理财产品时必须严格风险控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理财业务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流程,规范金融理财业务操作。根据农民的风险认知度较低的现状,务必要进行充分、必要的风险提示和风险教育;针对农民承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点,可以试探性的开发固定收益保本型理财产品或者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
理财产品的研发、设计、定价、风险管理、销售、资金管理运用、账务处理、收益分配等都要求相应具备理财从业资格的人员,同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也规定:商业银行应配备与开展的个人理财业务相适应的理财业务人员,保证个人理财业务人员每年的培训时间不少于20小时。为了达到行业监管要求和确保理财业务的顺利发展,加强理财人才培养、建立产品研发团队是农村信用社占领农村理财市场制高点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