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39号文件的下发,标志着我国化肥开始全面走向市场,不仅在宏观上完全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而且在微观上更加顺应市场配置资源、供求决定价格的实际,对确保农业丰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产企业来讲,自主定价权进一步扩大,自销化肥更加灵活,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从流通企业来讲,供销社凭着既有“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又有网络健全、业务熟悉、适应市场竞争的经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流通的主导部门。从广大消费者来讲,化肥放开经营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化肥售价,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这十年,是中国农资流通市场化加速形成的重要时期。我国化肥生产能力的扩大和进口的增加,以化肥为代表的农资市场也出现了相对过剩。在这一时期,供销社农资行业也面临着来自内部、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行业外部来说,生产企业自销、农业三站经销、外资企业进入国内批发和零售市场,大量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农村的各种个体户更是以各种方式蚕食着基层农资零售市场,并与供销社农资流通行业摆开架式进行激烈的竞争,供销社农资行业的长期的垄断地位不复存在。从供销社农资行业内部来说,为了各自生存,也展开了激烈的内部争斗。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供销社农资企业顺应市场变化,制定了符合实际的企业发展战略,逐步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企业得到了发展,成为市场中的强者。
十年来,中国化肥流通领域改天换地,以供销社农资企业为龙头的各种形式、各种体制的农资流通企业悄然崛起,农资流通行业显现出巨大的活力和生机,经营主体、经营渠道、经营模式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十年来,一批新词、新政策在农资行业涌现,如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农资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测土配方施肥、农膜期货、万村千乡工程、新网工程、农资连锁经营等,无论从产业纵向发展与是在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联合上,中国农资产业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如今,面对新的形势,供销社农资行业能否更好地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新时期农资流通市场的发展趋势,顺势而为;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地认识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不断适应新时期的新变化、新情况,不断改革创新,从而发展壮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