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四个转变”化解支农资金压力

王庆华

  受今年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可贷资金出现下降趋势。

  面对新农村建设和三农资金需求量增加,可贷资金下降的新形势,如何化解这一“增”一“减”的矛盾,既要做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又要满足农民对贷款增长的需求,既要在“减”中求活,又要保持企业自身效益的持续增长?笔者认为,必须调整经营思路,抓好“四个转变”。

  一、在吸收存款上由“浅”变“深”,从增量上下功夫。千方百计吸收存款,不断增加存款总量,是化解可贷资金下降矛盾的关键性措施。

  多年来,信用社秉承“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养成了“等客上门”的懒惰习惯,致使在吸收存款上工作肤浅,力度不够,宣传发动上虽然轰轰烈烈,但真正抓起来不深不实。要大幅度地增长存款,就必须在吸储方式方法上做到由浅变深,把吸收存款的触角伸向千家万户,切实抓好三个深入。

  一是组织信贷员深入千家万户搞调查。落实好信贷员分区域包村、包户责任制,每个信贷员对所包辖区内的农户家庭状况经济收入情况都要做到了如指掌,以确保在吸收存款上找准用力点。二是学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用和风细雨式的感情沟通和亲情般的真诚服务,把农民手中的每一笔闲散资金变为信用社的存款。三是深入机关、企业、学校开辟对公大额存款渠道,通过创新服务品牌,吸收大额存款。在新增存款总量上实现新突破。

  二、在清收不良贷款上由“死”变“活”,从激活上做文章。千方百计盘活不良资产,回笼沉淀贷款,是补充可贷资金不足的又一措施。

  多年来,造成不良贷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一些时间久远的不良贷款,其背景更加复杂,清收起来困难越来越大,加之多年来清收方法单一,致使某些贷款清欠陷入“死”局。要有效地盘活不良资产,就必须在清收方式、方法上由死板单一变为灵活多样。要根据每笔不良贷款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不同的清收策略。采取责任人“靠”上清,专业队伍“盯”上清,执法部门帮着清等多种措施,切实把清收工作搞活。同时,要积极探讨市场化、批量处置不良资产的新路子,运用债权转让、风险代理、打包处置、招标清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对表外不良贷款进行规模化、批量处置。

  三、在选择贷款扶持项目上由“粗”变“细”,从运行质量上挖潜力。贷款扶持项目的成活率及其成长中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贷款的质量,关系到贷款的二次循环投放和增值。前些年,一些企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贷款投放过程中,由信贷人员考察粗心,企业选择项目粗糙,经营管理粗放所造成。因此,我们要认真的总结和汲取这些教训,在选择扶持贷款项目上由粗变细,切实做到精挑细选,优中选优,既看项目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又要注重环保和科技含量。项目上马后,切不可粗心大意,一贷了之。要细心一路跟踪,精心给予呵护,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确保扶持项目健康成长,保证贷款按期收回,以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近而缓解可贷资产减少的压力。

  四、在贷款投放期限上由“长”变“短”,从运行周期上提速度。实践证明一些大额期限较长的贷款由于市场变化的影响,周期长、调头慢,因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因此,贷款期限应向短期转移,这样既可减少贷款风险,又可加快贷款周期运转。特别是在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可贷款资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可贷资金使用率,增加经营效益。再者,缩短贷款期限,还可牢牢把握市场动向,在贷款投放上,始终保持灵活的应变能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