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封来自山沟的求助信

王庆霞

  “信用社的领导和同志们,救救我们全家吧!……”这是一封来自山沟里的求助信,字字流露着无助和绝望,又句句充满了渴求与期盼。就是这样一封求助信,改写了辽宁省凌海市三台子镇上梨峪村王振坤一家人的命运。

  王振坤是凌海市三台子镇上梨峪村一个朴实的农民,今年52岁,因得气管哮喘多年不能干重活,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难。2005年王振坤向三台子信用社贷款3.3万元,向个人贷款2万元从事养殖业。结果养猪恰逢生猪收购价格处于市场低谷,养鸡又遭遇禽流感,不到一年时间,王家资金投入血本无归,生活难以维持。无奈,爱人孟艳君带着15岁的儿子到大连打工,却仍不能糊口。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王振坤给三台子信用社写了一封求助信,请求贷款重新开始养猪。三台子信用社主任付绍华和信贷员经过认真贷前调查,认为王振坤诚实守信,懂技术会管理,如果不拉他一把,不但他家的生活无法维持,而且欠信用社的3万多元贷款也很难收回。于是经信用社理事会研究决定 “注水养鱼”,先期为王家解决贷款1万元。

  为了保障信贷资金安全,三台子信用社实行跟踪服务,贷款并不直接交给王振坤,买仔猪和饲料都由信用社直接付账。信贷员贾长宝每周至少去王家一次,看看生猪的长势,询问还有什么困难,并根据养殖状况陆续为王振坤贷款2万元购买饲料、兽药等。有了信用社的鼎力支持,王振坤夫妇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他们决心用实际行动报答信用社对他们的支持。不到四个月,王家的第一批生猪出栏了。信用社没有急着收回王家的贷款,而是让他们用这收入做本钱,继续扩大规模。

  2007年11月24日,王家又一批生猪出栏,收入8万多元,一举还清了信用社贷款本息和私人债务,并存栏生猪132头。夫妻俩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妻子孟艳君拿着一封感谢信,冒着严寒乘公共汽车百余里来到凌海市电视台。信的结尾这样写着:“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我家的今天,是信用社让我家柳暗花明,今以此信表达心声,我们将深鞠长谢……”

  2007年11月28日,电视台来到三台子信用社采访时,付绍华主任还不知道是为了啥事儿。面对记者的镜头,他坦诚地说:“这样做既帮助了农民脱贫致富,又盘活了陈欠贷款,为信用社创造了效益,我们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服务‘三农’是我们的责任,只要你守信用,像王振坤这样的养殖户有多少我们帮多少!”

  付主任的话无疑给想创业的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是的,有了农民这样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有了农村信用社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有了国家惠农政策做后盾,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民的致富路会越走越宽广,新农村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