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王百家:三十六年磨一剑

本报记者 刘洁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供销社主任王百家

  在27日受到总社和国家人事部表彰的劳动模范中,有一位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供销社主任——王百家。翻开他的履历表,从会计、采购员到农资公司经理,参加工作36年来,职务在变,工作单位却只有一个——供销社。

  上世纪90年代,和全国大多数县级供销社一样,甘谷县供销社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负债高达2738万元,负债率138.7%,全部基层社累计亏损1245万元。 

  这一切使在供销社系统摸爬滚打多年的王百家陷入了沉思。“2002年,我当上了甘谷县供销社主任,天天都在犯愁,供销社的出路在何方﹖供销社职工的生活希望在哪里?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

  经过一段时间对现有资产的清理和对供销社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方向的认真研究,王百家意识到,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很快,他们正式确立了以市场建设为切入点,盘活资产办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发展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创新为农服务方式,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开展农资连锁经营为重点,加快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思路。

  思路确定了,具体从哪里入手呢?王百家又动起了脑筋。“当时,我们首先进行以‘动产权、转身份’为主要内容的两项制度改革。针对部分基层社规模小、亏损严重、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弱化等现状,结合甘谷县乡镇行政区划,将19个基层供销社通过破产、撤并、重组等形式调整为5个。经过改制,一次性置换职工身份522人,130余名离退休职工工资纳入社会化发放管理,通过破产、债务回收、落实财务挂账等措施,化解银行债务2210万元。”通过一系列缜密、周到的组织和工作,甘谷县社保住了社有资产。针对部分分流人员,王百家也想了不少办法。2003年8月,王百家组织财务人员成立了富达会计代理中心,业务范围涉及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等多种行业,并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财会专业培训,既延伸了供销社的服务链条,充实了供销社的服务内涵,又解决了分流职工的生活问题。

  在甘谷县社的发展中,资金也是王百家遇到的难题之一。“当时,我们准备要盘活资产办市场,但是只有土地,没有资金,我们就想出了个‘借鸡下蛋’、‘找米下锅’的法子,拿磐安镇来说,我们通过主动与开发商联建和自筹资金搞建设,从2002年以来,营业面积5100平方米,经营品种3800多个的磐安百货市场和占地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集农资批发、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磐安农资市场相继建成。”两个专业市场建成后,当年就初显效应: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480个,年创收15多万元。

  除此之外,他们还采取对原供销社分销店、“双代店”改造,吸纳其它经营大户加盟等方式,在较大的行政村兴办综合服务社、农家店、日用品便民店,推行规范化管理,一律挂供销社的牌子,统一配送,有力地净化了农村市场,保证农村商品质量,保障农民利益。王百家说,“2002年,我们就已经开始兴办农民综合服务中心,将长期空闲的三十铺分销店,经过整理装修之后,兴办了个‘新世纪幼儿园’,给附近的农民群众带来方便,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

  供销社在新时期如何服务“三农”,引导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实现增产增收?甘谷供销社的做法是立足当地特色农业和特色品牌,创新为农服务方式,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富农兴社。王百家说:“我们已经领办、引办了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万多农户,每年都邀请陕西杨陵农业科技专家,给农民传授田间生产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几年来,为了甘谷县供销社的发展,王百家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休息,穿梭于各基层社,了解发展情况,奔走于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倾听他们的需求。面对已取得的成绩,王百家淡淡地说:“心公、有为,才有信和位,威信和地位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要靠自己干出来的,我对甘谷县供销社的明天充满信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