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凤霞是这次全国供销社系统表彰的劳动模范之一。她告诉记者:“干供销社20多年了,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说都说不完,回忆起难的时候,都想哭,但是今天国家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很欣慰,也很开心。”
借来两间办公室做家底
谭凤霞1983年毕业就到供销社工作,初任供销社主任的时候,旗供销合作社的家底已经卖空,乡镇级的网络也残破不全。当时正值供销社改革阶段,由于指导思路不清晰,供销合作社在科左中旗拥有的两栋大楼已经卖了,谭凤霞连办公室都没有,职工工资开不出来,日子真可谓“揭不开锅”。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任供销社主任一职时,领导交代的一句话,“你就看好摊儿,别出大事就行!”但生性要强的谭凤霞觉得:既然来了,就得把工作干好。怎么干?谭凤霞从县政府借了两间小屋做办公室,就“当家”带领供销社职工过起了日子。
上任之后第一个难题是企业改制。那段时间,谭凤霞为了解决职工的安置,不知往旗政府跑了多少次,有人开玩笑说她也成了县里的“上访户”,谭凤霞认为,“当家了”就不能让“家里人”饿着,解决温饱才能把日子过起来。最终她争取到了财政资金160多万元,全系统4000多名职工身份全部置换。谭凤霞觉得:供销社的阵地不能丢,这是为农服务的载体,如果阵地丢了,以后就没法发展了。于是她竭尽全力把社有资产和网络保留下来,为以后供销社为“三农”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供销社系统53家所属企业的改制也全面完成。 “现在旗里领导都感谢我当年的做法呢,当时我们的资产评估只有200多万,而现在经过十几年资产保值和增值,现在总资产已经达到了2000多万。”说起这些,谭凤霞很自豪。
拓展为农服务阵地
“供销社能做很多事儿,我们要把资源好好利用起来。”谭凤霞一直千方百计地扩大供销社的网络,2002年她起草了《重新组建供销社企业的申请报告》和《重组方案》上报政府,得到政府的批复,并利用政协委员的身份向政府提议案要求把乡镇合并后资产划给供销社用于发展。2002年她又提出了“四个重新”的工作思路,即重新整合资源、重新构建网络、重新恢复职能、重新塑造形象。科左中旗供销合作社恢复了自己的网络。经过几年的整合资源,2004年科左中旗成立了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职能挂靠供销社,谭凤霞当选为会长。
网络建好了,谭凤霞开始琢磨为农服务的项目,供销合作社应积极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模式组织生产和经营,逐步延长产业连条。“只有供销社能作到从‘种、收、销售、深加工、再到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其他农口部门都不具备这个职能。”
于是,谭凤霞结合当地资源带头创办了各种协会、合作社。每一个都是她亲自去抓、去管。“供销社的工作就是从春一直忙到秋,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我都在乡下忙。”谭凤霞干起工作来很拼命,“很多事情不亲自过问感觉不放心,可能女同志干事业都有这样的特点。”责任心很强的她在2007年抓蓖麻叶养蚕的为农服务项目时带领旗供销社职工把门一锁,三个月吃住到村里的养蚕基地。
供销社取得的成绩让她很欣慰:宝龙山手工炒米协会,年销售额4500万元,从业人员400多人,带动农户1200户,增收150万元,入会会员户均增收2.67万元。秦葵有机葵花产业协会是恰恰瓜子的种植基地,在向会员提供葵花新品种(甘葵--2号)的基础上又引进寸葵、板葵、原种等新品种种子10万多斤,订单种植葵花5.43万亩,制定最低保护价,带动农户5000户,农民增收840万元,户均增收1680元。门达水稻专业合作社实行让利分红方式,拿30%的利润给社员分红,年让利20多万元。
恢复网络建设以后,科左中旗供销合作社已发展社属企业、基层供销社11个,连续五年盈利,年销售额1.85亿元,利税212万元。近年来发展农村牧区各类产业(行业)协会40个、专业合作社18个、综合服务社19个。发展农合会会员4851个:其中协会会员2916人、社员1849人,带动农户15625户。“今年要继续抓好蓖麻蚕养殖,再过一两年就能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了。” 谭凤霞对工作充满着干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