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一些囤积籽棉的棉农和棉贩子开始扛不住了,近日抛售的意愿比较强。而连日的大雪使部分产棉区交通受阻,下乡到村收购的轧花厂和棉贩子明显减少。据反映,棉花企业抓住棉农急于出售的心理,100%给现款的并不多,一般都要拖一两个月,山东潍坊、滨州及德州地区又出现了打白条的现象。由于大部分高等级棉都入了库,做第三方监管或仓单质押的棉花节前出库销售的可能性不大。从调查看,节前棉纺厂集中补库的意愿比较弱,拉动棉花现货上涨的希望落空。鲁、江、浙、粤等地一些棉纺企业采取提前放假,以节后晚开机等方式尽量不在敏感期大量采购。
笔者统计,2007年Cotlook A的平均值为63.37美分/磅,1月中旬的价格为58—59美分/磅,而目前Cotlook A指数为74—75美分/磅,相差16美分/磅(约2600元/吨,涨幅也达到27.6%),而国内棉价同期仅差700元/吨(CC Index 328),因此,要么是国外棉花现货涨得透支了,要么是国内棉价还没有发力。如果以国内籽棉来比较,2007/2008年度的收购价同比增幅也达到22%以上,基本同国际棉价的上涨同步。
有人说棉花长期的“牛市”格局正在形成,基金和炒家都已经看到了这块洼地,只是介入时间早晚的问题。这种看法笔者并不否认,毕竟种植面积下降、农产品的关照以及本年度供需形势仍不乐观是现实。但缺口一旦六七月份才显现,不知有多少棉花企业能支撑到“云开雾散”。而财务费用、仓储及其它费用的累加短期内将高于现货的增幅,部分存棉企业可能经历稍有利润——与成本持平——出现亏损——获利解套的过程。像2006/2007年度一样,在大部分囤棉企业忍痛抛售后,棉价强劲反转,只有不到两成的流通环节胜利“逃亡”,因此至少3月份前我并不看好国内现货市场。
当前对大多数棉企业而言,可选择的操作方式并不多:其一,13200—13400元/吨存的棉花,现在13600—13700元/吨卖出,没有多大利润,但能100%收回货款的希望有限;其二,加大力度上期货或撮合仓单,择高点抛出,降低现货压力。目前郑期上已有152000吨的实盘,撮合也有7万多吨,实盘压力都很大,生成仓单未必明智;其三,囤而不售,待价而沽。这种操作的前提是农发行或其它商业银行的贷款归还期尽量后延,对短期棉价涨跌有充分的准备,最重要的是对2007/2008年度棉花供需情况的正确判断。这同“赌”市场不同,抓的是大趋势,而不是一周或一个月内的涨跌行情。(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