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如何有效运用金融手段市场化地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通过小额信贷方式解决大多数相对贫困农民享受低门槛、低成本金融服务从而加速脱贫致富的问题,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国际上,以小额信贷帮助社会贫困群体脱贫致富运作得比较成功的有孟加拉乡村银行、印尼人民银行、菲律宾社区银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乌干达FINCA农村银行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我国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2001年开始在江西婺源等地进行规范试点后推向全国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简称“小额农贷”),使大量分散的且没有担保抵押物的农户获得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6年多来,全国农村信用社90%以上的营业网点开办了小额农贷业务,累计向8000多万农户发放小额农贷9000多亿元,有效破解广大农民因缺乏担保抵押而出现的贷款难问题,被誉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富民工程”。
回顾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业务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小额农贷试点阶段
为借助金融力量、运用市场手段解决“三农”问题,我国在长期探索和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之上,从20世纪末开始着手依托与“三农”联系最密切的农村信用社体系试点推广小额农贷,即以农户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
2000年,江泽民同志到江西婺源考察,针对当地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贷款难问题,提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信贷方式。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婺源县随即展开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调查、论证和试点工作。试点过程中,婺源县农信社按照“宣传发动、调查摸底、资信评定、核贷发证、贷款发放”的四个步骤规范操作,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信贷方式,并紧密依靠当地政府支持,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在较短时间内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此基础上,婺源县农信社不断探索和规范小额农贷的操作程序,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并率先推出了与农村基层组织互动的农贷协管员制度,小额农贷的运作和管理走向成熟。
小额农贷在婺源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极大欢迎,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一度被誉为“婺源模式”。
试点一年间,婺源县农信社先后向45033户农户核发信用贷款证,发证面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9%;向23519户农户累计发放小额农贷1.5亿元,余额达到9066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48%;当年小额农贷到期收回率和利息收回率均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