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农行、农发行、邮政储蓄、村镇银行等一批金融机构相继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的主体竞争格局逐渐形成。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理财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创新发展思路,推动业务加快转型,迎接新的挑战。
一、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农信社目前的人员多数是由本乡本土产生,业务知识、操作技能都是靠传、帮、带的形式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旧的观念和思想,创新意识不强,凭印象经验办事,从而阻碍了新业务的开展,使得竞争乏力,难以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因此,农信用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信贷、财务、人事、管理、操作、风险等考核指标,以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实现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要注重业务发展的整体性。创新业务要从全市乃至全省的实际出发,制订发展计划,操作规程,目标方向,充分考虑当前和今后的利益,争取达到近期和长期效益的统一。其次要考虑业务发展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信用社,科学测算当地的经济发展前景,人均产值、收入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和奋斗目标,达到各有所重,各有所长,取长补短,以实现整体业务的发展。第三,要重视业务发展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特有环境和特殊客户,开发出“小而专、小而精”的金融产品,与整体业务协调配套,提高业务经营效益。
二、从模糊型向精细型转变。现行农村信用社管理是按行政级别进行,即省联社—市办事处—县联社—信用社,实行总体考核,基本延续“大锅饭”式的模糊管理模式,上级没有将明确的目标量化到每一个工种和每一名职工,从而造成信用社完不成储蓄任务扣信贷人员工资,完不成清非任务扣储蓄人员工资的现象,使得工作相互扯皮,相互推诿,形不成合力。
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将工作做精、做细、做深,将各种目标任务量化,将量化的标准细分,渗透到信用社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以量化的数据为目标,以细化的操作为基准,使无形管理变成有形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要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从前台到后台,从资金组织到资金运用,从客户经理到信贷人员,都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实行差别服务,尽力达到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
三、从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金融工作带来了千载难缝的机遇与挑战,农民开始看中基金、债券、股票、等投资和楼房、汽车、教育、旅游等消费,农村金融服务急需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因此,农村信用社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
首先要加强网络建设,尽快加入农信银资金清算系统,达到全国农信系统的通存通兑。其次开办代收代付、代理保险、代理证券、基金等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办承兑汇票的签发和贴现业务。再次,在信贷方面从传统的支持种养业的基础上,向支持规模产业、特色农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转变,积极探索各种联保贷款、抵押贷款的新途径,整体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使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中求得发展,在支农中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