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当前第一位的政治任务,也是高起点、高标准筹划和推进农信社改革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推进山西省农信社改革发展,是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高管人员和全体信合员工,共同思考、共同研究、共同实践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课题。
农信社的形势与现状
近几年,山西省农信社通过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内控体系建设,狠抓案件专项治理,努力强化金融服务,各项业务健康发展,服务“三农”成绩斐然,经营效益稳步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进步。
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五讲五树五跨越”学习教育活动,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合力;与11个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优化了经营发展环境;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截至11月底,53家县级联社已经成功召开统一法人社创立大会,11家正式挂牌开业,票据兑付工作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目前已有6个县兑付央行票据4.79亿元;加强内控体系建设的探索实践,经营管理逐步趋于规范;狠抓案件专项治理和安全预防,风险防范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大力实施“三千三百惠农工程”,先后总结推广了“榆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河曲面向千家万户发放小额农户贷款、侯马市对进城从事工商业农户跟进服务提供资金支持”等三家联社的经验做法,促进了支农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一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双千双百惠农工程”被列为省政府为全省人民办的十二件实事,对榆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省委书记张宝顺、原省长于幼军都给予了肯定,同时得到社会和群众的充分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截至11月底,山西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达1657.91亿元,较年初净增290.18亿元,市场份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16.58%,净增额占全省的20.42%;各项贷款余额达1134.31亿元,较年初净增202.86亿元,市场份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20.93%,净增额占全省的32.10%;实现利润30.91亿元,经营效益创下了60多年来的新高。
但是,在成绩和进步面前,山西省农信社要保持清醒头脑,认真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清醒地认识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困难与差距,这样才能进一步理清思路、拿出办法、推动工作。
一是从市场竞争环境看,需要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目前,一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调整服务方向、扩大服务范围、抢夺农村金融市场。邮政储蓄银行确立了城乡双线作战的“一网两制”战略,经营模式向“二元结构”转变。农业银行已明确将市场定位在服务县域经济和“三农”,以农民生活、农村中小企业、现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等为服务领域。另外,服务灵活快捷的乡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在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将对农信社的业务经营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外资银行也在争夺农村金融市场。
二是需要进一步强化紧迫意识。从全国各省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看,大家都在抢抓机遇、抢夺时间、快速发展。2003年全国首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江苏、浙江、山东等8个省(市),基础好,起步早,发展快,已经基本走上了较为规范的、既有现代金融企业特征、又有农村信用社自身特色的运营轨道,并且在经营体制、内控管理、创新服务以及信息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即使与我们同时起步进行改革的兄弟省份,产权制度改革、央行票据兑付、信息化建设等,都已经走在了前面。"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如果不能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就是倒退,与兄弟省份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对于这一问题,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并且要把这种紧迫感真正落实为快速发展的思路和行动,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实现我们自身的发展与跨越。
三是就自身发展现状看,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我们总体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容乐观、不容忽视、不容回避的问题。比如:在思想观念上,商业经营、市场营销、依法合规、企业化运作的意识还不够强;在推进改革上,虽然今年以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央行票据兑付准备等工作迈出了较大步伐,但距“花钱买机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在经营机制上,还没有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用人、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全系统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系统管理还比较薄弱;在信贷管理上,对信贷资产还缺乏精细化管理,信贷的准入标准和管理办法还比较粗放,新增贷款、承兑汇票都潜伏着产生不良的隐患,不良贷款清收还缺乏制度机制的保证;在资金运营上,库存现金占用、同业存放资金没有形成更高的效益,仍在低效运转;在金融服务上,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服务手段还比较落后,金融产品比较单一,还缺少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客户群体的金融产品;在风险控制上,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预警、防范、控制、管理、处置的有效防控体系,道德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大量存在,案件依然居高不下,对改革发展和业务经营构成了很大威胁。
五方面着手实现新突破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首先,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坚定的、明确的奋斗目标,关于农信社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按照中国银监会的要求,用5-10年时间,把农信社建设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区域性现代金融企业。其次,在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找准农信社的市场定位。关于农信社的市场定位,就是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这一点绝对不能动摇。第三,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坚决摒弃“官本位”和“行政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坚决克服封闭保守、因循守旧的工作思维,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牢固树立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一切按照企业化、市场化的客观规律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用法规说话、用数据说话、用效益说话、用发展说话。
二要进一步推进改革、转换机制。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已经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上来,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相关法律规定,按照法人治理的本质要求,积极探索实践,切实理顺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经营管理班子的职能作用和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各项议事和管理规则,明确权责,健全决策、执行、监督制衡机制,切实形成相互促进而不相互扯皮、相互监督而不相互拆台、相互制约而不相互内耗的高效能的领导、管理和运营体系。
三要进一步深化“三千三百惠农工程”、提高服务“三农”水平。明年的信贷工作,要在今年实施“三千三百惠农工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特点及对金融的不同需求,实行“分类管理、专业经营”。所谓“分类管理”,就是对信用社按照农业型、城郊型和城区型进行分类,对现有贷款按照小额农贷、中小企业贷款和优势企业贷款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信用社服务不同类别的客户,发放不同类别的贷款。所谓“专业经营”,就是县、市、省三级管理部门都要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对不同类别的信用社和其所经营的不同种类贷款,执行不同的信贷政策、准入标准和管理办法。农业型信用社专注服务于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城区型信用社专注服务于工商户和商贸流通公司,城郊型信用社兼顾农村和城区。县级联社(营业部)集中全辖优势力量,专注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优势企业。切实通过组织架构、管理模式、服务方式、操作流程、管理机制的创新,实现信贷业务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实现各类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
首先,做大做强小额农贷,打造农贷品牌。其次做优做好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县域经济。中小企业是我们的重要客户群,中小企业贷款是我们信贷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要营销优势企业贷款,创造更多收益。第四要进一步加强内控、防范风险。建立和完善一套符合实际、切实管用的内控制度,是现代金融企业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基础性工作。
下一步,当务之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完善制度,并拿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在经营管理上,对不同类别的贷款要实行分类管理、专业化管理,要通过授权授信等管理流程再造,提高信贷管理水平。要通过组织架构再造、责任追究等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在风险防范上,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仍然要反复抓,暴露陈案、追究责任、追缴损失,同时要研究制定包括评估、识别、监测、预警、管控和处理在内的风险防范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保证发展。各市、县要继续加强稽核队伍的建设,真正发挥监督、检查、追究、整改和震慑作用,促进依法合规经营。另外,要严格执行晋银监办[2007]275号文件,不准投资参股非金融企业或项目,对已投资参股非金融企业或项目的要进行全面清理,限期清退,真正在监管部门核准的范围内依法合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