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防范风险“人”是关键

余深东

  近年来,农信社改革已获得较大进展,业务规模不断扩张,信贷实力大幅提升,但随之产生的风险也在逐渐累积。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现象仍然存在,这其中不乏内部体制、地方信用环境等客观因素所致,但“人为”因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观原因。如果不引起重视,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势必会影响信用社的整体工作,会让发展速度掩盖发展质量,最终成为阻碍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的绊脚石。所谓“事在人为”,笔者认为防范风险“人”是关键,要从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入手,防范风险,实现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一、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专业培训。目前,农信社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没有真正系统地学过营销、企业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客观上存在学识水平的先天不足,不能正确地分析风险和应对风险。因而,造就一批知识全面、业务精、事业心强、有敬业精神的年轻人员充实到信贷队伍是当务之急,同时对现有信贷人员要通过以会代训、送出去深造、分层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专业培训,结合一段时期信贷管理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培训信贷管理、营销、新的信贷制度、法律制度等内容,努力提高信贷队伍专业工作水平。

  二、要强化对信贷人员的道德约束。道德风险越来越可能成为导致农信社资产质量恶化和经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信贷管理说到底是要人来完成的,有什么样的人员素质,就有什么样的信贷管理绩效。因此,管理好信用社信贷资金,加强人本管理是关键。首先,通过经常性地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典型案例,抓好信贷人员政治思想教育,让他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有效杜绝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袭,提高风险意识。其次,通过企业文化和合规文化建设平台,培养员工对信用社的认同感、归属感、道德意识、忠诚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携手并进抓管理,行业兴衰人有责”的理念。注重打造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树立团结、自信、奉献、必胜的人文精神,把信贷人员感召到“社兴我荣、以社为家”的氛围之中,变被动约束为主动自律。

  三、要增强信贷人员的规范化管理。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信用社每个员工能够按规范要求开展业务活动,达到提高贷款质量、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目的,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从贷户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合同签订、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到期贷款收回等环节作出详细规定,并且工作中必须将制度落到实处。其次要建立健全参与信贷管理的不同岗位,并从岗位职责入手,完善内控制度,各个岗位职责要分配合理、明确、科学,体现相互制约的目标,每一岗位必须对内控措施的落实承担责任。

  四、要落实对信贷人员信贷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严厉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对贷款质量的全程管理和风险防范是极其有效的,但目前许多信用社对贷款责任认定追究落实情况不佳,既没有按期对增量贷款的风险情况进行内部通报,也没有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预警。落实信贷管理责任追究制,首先要进行责任认定,量化责任人应承担的经济及法律责任,每笔贷款的发放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人;其二区别情况,作出处理。对已落实责任人的,要采取诫勉谈话、扣发工资、内部待岗、下岗清收等强制措施,进行责任追究。再者对已形成损失的实行赔偿,直至移交司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五、要创新信贷队伍激励机制。农村信用社已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但存在着信贷人员承担的风险责任与利益不对称的现象。笔者建议一要改革信贷员奖惩制度,根据信贷员工作业绩确定收入。既要考核贷款额、贷款面,又要考核贷款收回率、收息率,将综合业绩与劳动报酬挂钩,奖优罚劣。二要改革工资分配办法,实行信贷员等级管理制度。要根据信贷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工作业绩、职业道德三个方面进行考评,确定信贷员等级,并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对不同等级的信贷员,确定不同的职权和待遇。这一方法,有利于促进信贷员积极进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有利于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三要将信贷员工作业绩与个人荣誉、职务升迁相挂钩,让员工感受到良好的工作成绩才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唯一通道,从而建立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