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不觉间时间的脚步已走近2007的尽头。又到岁末盘点时。对于农村信用社改革而言,2007是开始收获成果的一年。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冰封多年的活力在改革春风中逐渐苏醒过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走向强大的“农村本土化”金融机构群的雏形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土地上显现出来。
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的快速成长,对农村经济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的强大能为在致富路上艰难跋涉的广大农民带来怎样的帮助?
信合花开“三农”时,神州无处不飞歌——这是记者日前在山东地区采访时的第一感受。今年以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的路径下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在当地农村转化为了支农的实效,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结果。
重塑“信用”主基调
“国家要强盛,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和谐,必须筑牢信用基石,全力打造诚信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社会学家发出的呼吁,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对构建诚信、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身系“信用”二字的农村信用社在打造诚信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这是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古城济南。全省农村信用社这支“联合舰队”的“旗舰”——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就坐落在这里。面对新形势,山东省联社的决策者在关注指标、风险、效益的同时,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郑重地向社会承诺:“农村信用社要为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于是,《关于加强全省农村信用社信用工程建设的意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应运而生,一项在全省创建信用社会的宏大工程也拉开帷幕。声势浩大的信用工程建设,若敲响的晨钟,唤醒了人们沉睡已久的信用意识。
山东临朐县谭家小崔村发生的一件趣事初现信用工程建设美好的曙光。一日,村民谭某忽然发现镶在大门上的信用户牌匾不见踪影。村支书带着他挨家挨户排查,结果发现另一村民的儿子正在结婚拍录像,门楣上用胶纸粘着从谭家“借”来的信用户牌子。该村民见村支书带谭某寻找信用户牌匾,满脸羞愧:“俺没评上信用户,儿子结婚觉着脸上不光彩,怕在亲戚朋友面前丢面子,才把别人的牌子拿来临时用用。”表示一定创造条件早日评上信用户。
一位基层信用社主任告知,由于农民诚信意识的觉醒和回归,农民排队还贷款现象司空见惯。这在过去是不曾出现的。
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是我国冬暖式大棚蔬菜的发源地。2007年4月13日,在这个“绿色革命”诞生的地方,农村信用工程的一次新的探索迈出了新的步伐。该村93户菜农获得了由山东寿光农村合作银行颁发的“金纽带”贷款证。凭借这个贷款证,不用办理任何抵押和担保,便可从当地信用社贷款811万元。村民惊喜地发现,原来信用也能当钱使。
用行动回应“三农”的召唤
一张山东省地图摊在面前,整个齐鲁大地呈现在眼前。在这片湮灭了古老又孕育着新生的土地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向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发出了深情召唤。
我们听到了绿色召唤背后那铿锵有力的回应。山东省联社理事长宋文瑄,这位全省农村信用社的当家人表示:“农村信用社的根在农村,与广大农民有着50多年的鱼水情谊,为三农服务、促进农村社会诚信文明是农村信用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新形势下农信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为搞好这事关“三农”发展的信用工程建设,全省农村信用社带着感情支农,心系农民,着眼未来,扎实做好调查建档、信用评定等基础工作,夯实了信用工程建设的基石。
细节决定成败。山东省安丘市信用社抓住“五个细节,一个延伸”,将信用评定具体化、指标化,对全县农户进行拉网式调查评定,详细了解农户的基本资信状况和金融服务需求,吃在村里,住在村里,“信贷员进村狗不叫”的佳话在当地广为流传。信用社工作人员评定结束离开村子,全村老少依依不舍,沿街欢送的场景屡屡出现。小小的、墨绿色的贷款证成为农民获取信用社贷款的绿色“通行证”,那一笔笔贷款,就像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老百姓致富的山门,鼓起了庄户人的钱包,成为庄户人新的图腾。
临朐县红新村过去徒有一个吉祥的名字,村里懒汉多、光棍多、闲人多,邻里纠纷不断,干群关系充斥“火药味”。自打信用社支农的祥云飘落村里后,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村里骤然发生的变化令村干部始料未及:一门心思发家致富的人多了,街上闲着玩的人少了;学农业科技知识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讲文明礼貌的人多了,打架闹纠纷的人少了。182户村民被评为信用户,信用社当年发放贷款16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没有信用社帮忙,这一切都是空想。”该村村委主任肯定地表示。
做农民致富的领航人
在推进支农工作过程中,山东省联社决策者敏锐地发现,受传统观念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加之信息闭塞制约,有部分农民致富无门,农民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也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于是,支持“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实现龙头带动辐射,组建村级大联保体等系列支农创新之举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付诸实施。
在安丘市,一座座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田野上崛起,大批金发碧眼的外商来到这里,与当地农民觥筹交错之中洽谈生意,签订出口合同。成千上万的农民将老祖宗农耕时代发明的镰刀锄头丢进了历史的枯井,走进了现代化的工厂,去体验一名现代工人的自豪。如今,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达431家,辐射带动农户25万户,户均增收2500多元。而这些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95%以上都得到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扶持。
“多亏了信用社扶持。”莒县尹家湖村是一个靠锻打铁艺而远近闻名的红炉专业村,村里能工巧匠多,全村420户,几乎家家从事铁艺加工,加工的铁艺制品依托华意金属制品公司销往欧美、中东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化国外友人生活的同时,村民财富也像熊熊炉火一样越烧越旺。今年7月,莒县信用社在尹家湖村开办农户“大联保体”贷款,104户村民结成联保体,授信总额1176万元,单户最高授信额度30万元,贷款利率优惠30%。到目前,信用社已为参加联保体的42户农民发放贷款491万元。村支书尹世宝认为,信用社为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解决了农民贷款难、担保难,帮助农民拔掉了“穷根”。
心系三农助和谐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用金融这支杠杆,给农村经济、社会带来了系列连锁反应。
在革命老区山东沂水,联社负责人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有位60多岁的老汉老实巴交、致富无门,只能眼巴巴受穷。信用社支农的“及时雨”降落到这个贫穷的家庭,在信用社的扶持下,通过养鸡、养猪很快甩掉了贫穷的帽子。老汉非常感激信用社的帮助,一天他带上一篮子鸡蛋到信用社表示谢意,信用社工作人员执意不收,急了眼的老汉“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俺实在没啥好报答的,给共产党磕个头吧!”在场的人唏嘘不已。这是一笔比盈利更值得倍加珍惜的财富。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王家传认为: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使农村基层政权有了载体和抓手,促进了村风民风的转变,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信用社真正担当起了支农主力军的责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民自己的银行” 。
改革的路还在延伸,支农的道路依然漫长,只要坚定服务三农的决心 ,农信社和农村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