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信社普遍实行的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因为手续简便,受到了农民朋友的好评。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该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一、互保现象严重。按照规定,联保贷款五户组成一个联保体。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农民法制意识的逐步增强等诸多因素,很难组成联保体,而往往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担保,出现一人拿着父母、兄弟姐妹的身份证到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的现象。二、贷款限额不合民情。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种植、养殖业、个体经济户发展迅猛,规模越来越大,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农信社的联保贷款最高限额为5000元,与贷款户的资金需求相差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扰乱金融秩序行为的滋生蔓延。三、胆小又胆大。所谓“胆小”,是说信贷人员存在“惧贷”心理,惟恐由于不慎而导致不良资产的形成,下岗清收,丢掉“饭碗”;说“胆大”,是指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前,往往只简单看一下贷款人的申请,根据平时的印象,而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便发放了贷款等。
建议:一、严格把关消隐患。严格审查担保人的经济状况、信誉程度、与贷款人的关系等,严防“互保等于不保”现象的发生。二、调整限额促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贷款户的实际资金需求量等因素,适当调整联保贷款的最高限额,充分满足贷款户的资金需求,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