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7年11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当前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其均衡策略

陈晓鸣 张洪云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城镇化战略的加速推进,农村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大规模转移,农民增收渠道明显改变。如何均衡农村金融供求,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资本高度稀缺的问题,是新形势下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立足于江苏省南通农村实际,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为切入点,探讨较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求特征。

  当前农村金融供求特征

  (一)农村金融需求特征。近年来,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降低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民生活已经逐步由温饱向小康转变,劳动力由农业领域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户增收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在稳定现有种养规模基础上的经济活动的拓展。农村资金需求主要呈以下特点:

  1、需求主体具有多层次性。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大体可分为农户、个体工商户、农村企业等不同需求类型的主体。2、需求目的以综合生产经营为主。农户信贷需求抽样问卷显示,农户金融服务需求仍以生产经营性需求为主,占比达到67%。3、需求期限以中长期为主。农户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贷款期限中长期化。

  (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特征。1、银行信贷资金是农村金融市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2、民间借贷占据农村金融市场的一定份额。农户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有31.1%的农户目前有民间借贷。3、农村银行机构贷款利率虽高但低于民间借贷利率水平。

  供求特征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主体总量收缩,导致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目前,南通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已覆盖了90%以上的行政村。但从数量上看,近几年除邮政储蓄网点略有增加,其余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网点数呈递减趋势。

  (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间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导致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不充分。农信社的网点一般遍及全县(市),且能够向农户提供面对面的金融信贷服务,其他金融组织并不对农村信用社产生竞争威胁,农信社之间也缺乏竞争的空间和条件,结果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农信社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最后的、当然的正规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不高,而贷款利率水平较高。

  (三)农村诚信意识不强,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失去环境支撑。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不充分,不仅有金融机构服务缺失的原因,也有农村金融环境较差,特别是广大农民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意识淡薄的原因。创建农村信用工程使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一定好转,但农村居民整体诚信观念还不是很强,主动还贷还息还没形成气候。

  (四)农村金融服务的高成本导致金融服务弱化。一方面,由于农业的天生弱势性,以及相对较大的市场风险,使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系统性风险严重。另一方面,农村信贷投放较高的不良率,使得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匹配,造成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

  (五)可供担保的抵押品不足使得农村金融供给的可获得性大为降低。当前金融机构抵押资产一般只限于土地、房产和部分设备。基层农信社发放1万元以上的贷款要求借款人提供资产抵押或担保,但对农户而言,土地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连住房也没有具有法律效力的房产证。这些无疑降低了许多农户获得贷款的机会。

  均衡农村金融供求的对策

  (一)建立与需求增长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供给制度。目前相关金融机构的改革已排上日程,改革措施的关键是结合机构自身特点,针对不同类型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做好相应的服务功能定位。农信社应利用网点大多分布于基层乡村、具有贴近基层农户的优势,发展定位于主要服务小额农贷、种养殖等中小型农业产业化,服务对象以农户为主。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条件,创设和重组一批县域小型金融机构,培育村镇银行、村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监管部门应尽快从法律法规方面进行规范和界定,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扶持,以促创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壮大。

  (二)制定扶持农村金融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一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县域银行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发达县和不发达县,不发达县内农村信用社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其他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二是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监测,限制县域金融机构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可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提高其超额准备金比例,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三)创新金融产品,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各金融主体要根据农村金融的需求,开发出适应农村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的、具有差异性、多样化的系列金融产品,实现自身经营和财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农村担保和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建立专业涉农信用担保体系,组建商业性和政策性担保机构,重点解决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同时构建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分散涉农贷款风险。加快农村保险体系建设,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农村保险与再保险体系,使农业、农村和农民在遭受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尽快恢复生产经营。

  (五)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提高银行信贷和社会资金支农的信心。金融环境是现代金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可以形成“资金洼地”效应。只有规范农村信用秩序,健全信用制度,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强化农民和涉农企业信用意识,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资金渠道畅通。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