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金融圈里,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先生颇引人注目,2007年9月26日在招商银行台州分行开业典礼上,我有幸感受“马式营销”。一场开业典礼被精心设计,引人注目,处处体现出招商银行“因您而变,因势而变”的经营理念。
台州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全国金融生态城市,“台州现象”和“台州模式”引人注目。经济决定金融,继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相继落户台州后,招商银行也闯了进来。金融同业竞争已进一步加剧,作为本土小法人机构的农村合作银行,我们将如何应对?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合作银行,我们具有人缘、地缘、商缘的优势,可为什么一些客户会弃我而去转投他人怀抱?是客户的喜新厌旧,还是我们的服务跟不上?与其埋怨客户,不如抓紧改善服务。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无偿代发各类补助款,却落得个“只啃骨头不吃肉”的处境?是上级的决策出问题,还是我们的机制出问题?实行一揽子捆绑式服务这符合市场经济的精神,也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这样的好事为何总是与我们擦肩而过?与其埋怨别人不通人情和官僚,不如抓紧改变综合营销策略。为什么我们的发展总是慢悠悠的?是我们已养成了得过且过的习惯,还是我们的考核机制不合理?与其埋怨机制的不灵活,不如抓紧时间先干起来。因为市场是动态的,一旦失去了,想夺回来难上加难。
总之,今日之农村,已非我们信合系统一家之天下,顺势而为方有作为。
我们要准确定位,细分市场。合适的才是有效的,贪大求全只能事与愿违。如一些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资金需求量大,可抵押的资产又不多。我们不仅在资金上无法满足,而且在管理上跟不上,风险控制更无从谈起,若勉强去做心中无底。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学会适时放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细分市场是大势所趋,找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精耕细作,我们才会活得有滋有味。
我们需要主动竞合,巩固阵地。市场是一块蛋糕,每个竞争者都会拿刀切割。与其瞪着眼睛发牢骚引起众人不快,不如设法多切些更为实在。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为逐鹿中原“合纵联横”应运而生,这值得借鉴,“远交而近攻”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就当前台州而言,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定位高端客户,处在最外圈;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定位中、高端客户,处在次外圈;本地城市商业银行与我们同质化最严重,对我们构成的威胁也最大,这是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它们处在内部第一圈;邮储银行刚刚起步,它是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在内部圈里目前还是“小不点”,但一旦“断奶”,与母体中国邮政总公司分离,就变成了我们的强劲对手。未雨而绸缪,主动出击,突破狭隘的流程概念,以开放的心态、竞合的理念寻找战略伙伴,这可能是巩固阵地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考虑与处在外圈的招商银行等结成同盟,立足自身的网点优势,借助他们的网络优势,特别是信用卡优势和国际结算优势,进行跨流程营销,抓住“根部”,让出“藤部”,共同发展。
我们需要协调推进、有效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是协调的、有效的,否则发展得越快越危险。审视我们当前的业务发展,有三个“瓶颈”需要抓紧突破。一是科技“瓶颈”。目前我们的科技已严重落后于业务发展。且不说运行效率,连最起码的存贷款数据都无法即时查询,还奢谈什么科技对业务的支撑作用,对风险控制的过滤作用?二是中间业务“瓶颈”。我们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实在太少,这不利于我们以后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相关、相融的可行性测试,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开,利用网点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对象,既重视量的扩张,也讲究质的提高,循序渐进、以点带面逐步向外辐射,否则我们有限的资源无法实现合理的配置。三是管理“瓶颈”。在当前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市场传导机制扭曲的时候,管理难度加大。这对我们的管理是一个考验,越是关键时候,我们越要把握住自己。如资金运用要有计划、有节奏,不能忽冷忽热。资金充足时,降低准入门槛送贷;资金紧张时,实行“一刀切”或“切一刀”,这都是不可取的。资金管理要讲究效益,不能难得糊涂。多头寸时,要综合运用,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合理利润;少头寸时,要统筹兼顾,合理调配,慎搞月底突击存款,否则存款既不能有实质性增加,央行存款准备金又要额外上缴,并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