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方金融机构的农信社,要实现稳健经营、稳步发展,关键是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即从战略决策、技术创新、文化保障、风险补偿、预警预控等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控制机制、运行机制和传导机制,使风险管理与内控在较长时期内发挥稳定的作用。
一、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战略决策机制
原先的农村信用社县(市)联社大都是理事会、经营班子两个班子一套人马,主要为内部人控制,且理事长、主任一肩挑,集决策、经营于一身,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后,理事长和主任进行了分设,监管部门核准、《章程》明确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的职权范围、议事规则,从理论上实现了战略性风险决策权由经营管理层向理事会的转移。要完成这一权力的实质性、根本性转变,农信社必须具备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
一方面,要确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各负其责、相互支持、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决策程序,使理事会在战略管理、风险偏好决定、市场定位、激励约束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发挥战略决策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理事会的管理架构,理事会应下设战略委员会、关联交易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对经营管理者进行全面的业绩考核,从而在战略上保证风险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以风险量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机制
科技进步是推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信用社应以省联社为单位,加快改进风险计量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大幅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含量,向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迈进。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借鉴国内和国际金融机构先进经验,启动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系统平台和工具体系的建设。
一是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信贷管理信息咨询系统,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业务处理、数据控制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实现全面优化。二是全面更新客户内部评级体系,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导向,引入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设计开发客户违约概率模型,提高信用风险计量的科学性;三是加快贷款五级分类步伐,提高贷款定价和限额设定的精确度。
三、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文化保障机制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业风险管理的失败往往不是由于缺乏政策、程序和技术,即使设置了非常科学的政策、程序、检查、报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这些都将流于形式。
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代农村信用社经营思想、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企业文化,是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信社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树立包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另一方面,要在深化风险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引导全社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社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通过文化和理念的更新,要把风险管理贯穿于农信社业务的整个流程。
从目前情况看,农信社应着重培育“诚实审慎”的风险管理文化,要将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这一风险管理文化,使员工以诚实守信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信贷调查,以审慎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信贷审查,以对客户负责、对全社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正确审批每一笔业务。在这一文化的熏陶下,建立一支品行端正、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的风险管理队伍。
四、以产品定价为基础的风险补偿机制
风险补偿、风险转嫁和风险分散是现代农村信用社开展风险管理的三大有效方式。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村信用社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分散或转嫁等方法进行管理,而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农村信用社可采取在交易价格上加入风险因素,即风险贴水和资本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并适当方式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金。
例如,由于客户信用风险不同,其信用定价也应有所差别。农村信用社在开展金融业务时,不仅要考虑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还应计算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产品风险及其所需的经济资本回报,并将其一并纳入到产品定价模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价格调整机制,实现一种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模式。通过金融产品定价可以使农村信用社收益充分抵补所承担的各类风险,以确保风险资产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实现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五、风险预警预控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本质上讲,农村信用社是高风险的金融企业,必须时刻具备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美国JP摩根银行的研究表明,信用风险在暴露之前180天采取预控措施,平均风险损失率仅为1%-2%;提前90天采取措施,平均风险损失率为3%-6%,提前30天损失率为10%-20%,在没有任何预控措施的极端情况下,风险损失率可能高达50%以上。由此可见,风险预警和预控是成功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就是要为管理者提供早期信息,给决策者提供做出正确判断的依据,使其及时采取措施,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农村信用社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要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机制,要从资格审查、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款使用等各环节入手,加强各风险点的稽核监督、内控约束和责任认定。建立逐户分析、逐笔测算和定期分析制度,为风险预警提供准确的早期信息。
第二,建立分级预警预控机制。按风险程度应将预警风险分成若干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设置相应的处置方案。例如,对轻度风险预警(即蓝色预警),可发布风险预警信号,指令相关机构和人员实行重点监控,采用必要的防范措施等;对中度风险预警(即橙色预警),应及时采取措施,实施现场监管,对业务风险进行分散、阻断和转化;对高度风险预警(即红色预警),应紧急应对,并采取特别处置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损失。
第三,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分析软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农村信用社应开发用于风险监控和预警的系统平台,对每个客户、每笔贷款、每项业务进行连续跟踪、监测和警报提示,辅助管理人员更有效、更及时地防范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