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7年10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建立十大机制 防控不良贷款(之二)

舒洛建

   建立十大机制 防控不良贷款 (之一)

  (二)加快信用制度建设,为盘活贷款创造良好的秩序和环境

  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监测制度,设立信息共享的“黑名单”库,通过完善金融债权管理行长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沟通制度和报告制度,通过计算机系统,加强信息的横向沟通。二是强化信用奖惩制度。对于逃废债企业,内部通报、公开曝光、联合制裁,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约束;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账户管理制度。使违规开户、多头开户、逃贷、讨债行为无路可走。四是完善信用法制建设。加紧出台保护有关债权人的法律法规,确保信用关系中债权人的利益不受侵犯;规范企业破产、改制等行为和程序,保护债权人利益;加强执法力度,以法律的形式打击逃废债务,维护法律的权威。五是争取政府支持,使政府出面整顿规范信用行为并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建立社会信用秩序。

  四、建立人才机制

  (一)农信社信贷人才匮乏的特点及成因

  1、人才匮乏的特点

  信贷人力资源严重匮乏是农信社目前人才资源的现状,从总体上看,其特点表现为“一差一普遍”,即:政治素质差,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从结构上看,其特点表现为“一高一低”,即:年龄高,学历低;从能力上看,其特点表现为“一多一少”,即: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从管理上看,其特点表现为“一众一缺”,即:操作型人才众多,管理型人才奇缺。

  2、人才匮乏的成因

  一是近亲繁殖,先天不足。与农行脱钩前,农信社员工大多来源于基层干部员工的家属,员工素质先天不足;二是观念滞后,入口混乱。历史上的进人渠道都是管理部门的亲朋好友在参加不了“好”的工作单位时,都“充实”到农信社,而不是经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层层选拔来的。同时,不少人依然认为,农信社的工作只要会点钞、会记账,学历无关紧要;三是渠道狭窄,青黄不接。

  近几年,农信社招工很少,即便招工,进的也多是职工子女或关系户,为人才缺乏埋下了伏笔;四是培训淡化,固步自封。农信社历来对业务高度重视,而对教育培训轻描淡写,导致员工的潜能开发停滞不前;五是环境不优,难留人才。农信社牌子弱、形象差,外界人才不愿到此发展;内部又吃着“大锅饭”,缺乏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二)开发人力资源,造就高素质队伍。

  管理好庞大的信贷资产,需要一支具备丰富专业金融理论方面的人才队伍。人力资源相对充足,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是农信社目前人力资源的现状,特别是管理人才和信贷人才的匮乏是导致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农信社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开发人力资源,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团队。 一要引入竞争机制。撤掉干部的铁交椅,实行公开竞聘、赛场选马,增加人才选拔任用的公正度、透明度,做到“优胜劣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要引入盘活机制。着眼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建立制度,制定计划,把人才的在职培养教育工作列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力倡导和鼓励学历再教育,对取得更高一级的学历、学位给予重奖,提高职工的学识水平。三要引入人才机制。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信贷人才、科技人才充实到各个层面,发挥作用。四要引入招聘机制。每年在大学生毕业前,到校或人才市场上招聘大学生充实到一线岗位,以增强服务质量。五要引入退出机制。采用“末位淘汰”、内部退养、病养、买断工龄等措施,裁减冗员以“吐故纳新”。六要引入合同机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建立公平合理的用工机制,实行同工同酬。

  五、建立盘活机制,消化历史包袱

  多策并举抓盘活,消化沉重历史包袱。一要健全组织。成立盘活不良贷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了解不良贷款的底数,并分解、落实、检查、督导。每月召开一次分析会,针对盘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建议,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对盘活进度排名纳入目标管理,好的通报表扬,差的通报批评。二要摸清底数。主管信贷的主任要指导员工对本社的不良贷款的发放时间、金额、贷户性质、贷款手续以及形成不良的原因,进行全面彻底排查并逐笔建立台帐,为盘活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三要落实第一责任人,实施问责制。从实施责任贷款清收入手,对责任人实施清收与工资挂钩。因为第一责任人对贷款户熟悉。责任贷款在规定时间内收不回来的,责任人下岗停薪清收,只发基本生活费,此间清收费用自理。在政治待遇上不得提拔重用。四是从内部施压,强力清收。本着谁说话、谁介绍、谁担保、谁自贷、谁审批原则,指定期限收回。对收不回来的,除扣发工资还贷外,还要视情节给予必要的处分。对造成损失的,要负责赔偿,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五是通过依法清收、资产置换、悬赏清收、招标清收、输血清收、行政清收等手段,多策并举,积极盘活不良贷款。

  六、建立反腐机制,预防职务犯罪

  (一)农信社信贷腐败的成因

  腐败是一种历史沉渣、现实流弊、制度疏漏和道德沦丧的综合反映,金融腐败是造成信贷风险的直接诱因。

  1、内部诱发因素。改革开放破除了人们思想上的旧观念、旧传统,许多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思想、新观念得到了确立和传播。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在个别信贷人员头脑中滋生蔓延,诱发了腐败行为的内在因素。进而对内部规章制度熟视无睹,无视法律、法规,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大部分不良贷款的产生与农信社内部人员勾结作案有关,由于内部审计不到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内部人员联手作案屡屡得手,案件多是“外贼内鬼”的恶果。

  2、外部诱发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增加腐败行为的外在诱发因素。社会上的腐败行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脉相承、相互影响的。有些人为了骗取农信社贷款,向信用社有贷款权力的部门和人疯狂进攻,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有些人为骗取贷款,用手中的钱进行“权力寻租”后,由“掌权人”逼迫农信社放贷。有些人为骗取贷款,对信贷员施以小恩小惠,诱使信贷员放贷。有些人为骗取贷款,用“重磅炸弹”炸开信贷管理者的心理防线。

  3、犯罪心理因素。农信社的信贷员较为熟悉银行的工作运行程序和工作漏洞,往往自以为手段高明,腐败后不易被人发现,因而违规放贷,违法放贷,甘作金钱的牺牲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是:发放腐败贷款后,往往又得不到必要的追究,因而诱发了信贷员或信贷管理者更多更大的腐败欲望。此外,信贷监督不严,结算监督不严和官僚主义严重等,也是诱发信贷腐败的因素。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