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茶果与供销社的命运之变
湖南省醴陵市供销合作社多措恢复村级供销合作社
村民正在挑拣油茶果。资料图
7月,走进湖南省醴陵市擂鼓桥村万亩油茶基地,连绵起伏的群山被切分成梯田状,每级“梯田”上,1米多高的油茶树整齐排列,一颗颗浑圆的油茶果挂在枝头,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醴陵市是湖南省茶油大县,在1986年,全市油茶产量居全国第四位,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虽然油茶树种植历史悠久,但在漫长的历史中,油茶除了满足生活需要和送给亲朋好友外,并未给擂鼓桥村的村民带来更多财富。
转机出现在2015年。那时,紧挨着漫山油茶树居住的擂鼓桥村民发现,茶油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在各大超市,部分品牌茶油的身价已超过进口橄榄油。但是,当地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油茶树深陷无人种、无人管的窘境。茶油丰厚的利润回报村民可望不可及。
农民需要帮助,农民需要服务,谁能扎根农村做农民的贴心人?在村民一筹莫展之时,供销合作社站了出来。“群众有啥需求,我们就向哪努力,这是我们供销合作社的办社宗旨。”醴陵市供销合作社主任王宇说。
共建平台 共谋发展
每年10月是油茶收获的季节,这个时候擂鼓桥村委会门前的活动场地上总是挤满了前来交售鲜茶果的村民。
邓日成既是擂鼓桥村党支部书记,也是醴陵市金桥惠农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帮助农民致富一直是他的心愿。2009年,他创建了醴陵金桥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承包村民的山地,发展油茶种植业。但是,合作社的能力也仅限于带动农户卖鲜果。邓日成不是没想过延长产业链,发展油茶深加工,但资金、技术、设备成了合作社无法迈过的一道坎。
与此同时,正在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的醴陵市供销合作社,正着力破解在没人、没场地、没产业抓手的局面下,恢复基层组织、重回农民中间的难题。
醴陵市社经过充分调研后发现,擂鼓桥村“两委”有人、有场地、有产业抓手,但是缺乏扶持政策和资金,难以有效带领和支持农民发展生产提高收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王宇觉得,“以问题为导向,难题也可以成为发展的机遇”。因此,醴陵市社决定与村“两委”合作,按照“党建、村建、社建”三位一体的为农服务新格局,采取“供销合作社+村级集体+农民”的模式,共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与村级供销惠农综合服务社共管平台。其中,由市社全资企业供销惠农服务有限公司出资6万元,占比60%,村委会出资4万元,占比40%。村供销惠农服务社建在村委会,由村支书或村主任担任负责人,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电子商务、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废旧物资分类及回收及代办邮政、车(船)等货物托运等委托代理等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
2015年,醴陵市金桥惠农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因村级社目前还不能在工商局注册,只能以公司的形式注册)应运而生。它是醴陵市社重建或恢复基层社建设而选择的试点单位之一,也是市社深入基层为农服务的主要载体。
“组建村级供销合作社既是一种组织形式创新,更是一种制度创新,是农村‘三变’改革的‘催化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题中应有之义。”王宇表示,目前,市社已经建设镇、村供销合作社92个,今年还要再建80个村级供销合作社。到2020年,全市将全面完成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任务。
产业带动 激活平台
平台已搭建,该如何运作?
“村级供销合作社没有特色产业做支撑,就没有经济利益作保障,也就没有生命力。而供销合作社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突破口,弥补产业中的发展‘短板’,推动产业做大做强。”王宇表示,在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关系的恢复重构中,锦上添花固然好,但是供销合作社更希望能够雪中送炭。
在金桥惠农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油茶产量日益增加,解决油茶深加工和销售成了摆在市社和金桥惠农公司面前的首要问题。2015年起,在市社的帮助下,金桥惠农公司就开始着手农产品收储加工中心项目开发。该项目占地10亩,总投资300多万元。收储仓库和榨油车间实施翻新改造,并引进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双螺旋榨油机,严格按照绿色、环保、安全生产标准进行运营。2016年11月正式投产,日加工油茶能力5吨,精炼油茶能力2吨,是醴陵目前规模最大、标准化最高的油茶收储加工基地。据介绍,为了确保茶油品质,金桥惠农公司改变了传统加工方式,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生产的流程,采用低温冷榨技术,在低于60℃的环境下进行加工。通过设备将发生霉变的茶籽清除,保留油茶的微量元素不被破坏,榨出的油品质相对更高。由于茶油品质纯正,没有加添加剂,保留了油料的天然风味,产品热销株洲、长沙、浏阳、新余、广州等地的农贸市场。
如今,1.3万亩油茶林小部分已挂果产生经济效益。进入丰产期,每亩油茶林年产茶油量可达50公斤—70公斤,仅茶油销售收入就在3000元以上。擂鼓桥村的种植户高兴地说:“这几年的茶油价格走势不错,相信丰产带来的是名副其实的丰收。”
依托万亩油茶基地,邓日成带领村民积极开辟乡村旅游业,开辟了油茶走廊观光带,扩建了荷花基地360亩。以前,全村人年均收入不足5000元,属于典型的老少穷山村。现如今的擂鼓桥村,人年均收入突破2万多元,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擂鼓桥村级社的发展只是我们恢复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缩影,但却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王宇表示,想要恢复基层组织体系必须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以产业为依托,让农户融入到综合改革进程中,从改革中获取更多的红利,这样才能确保村级社建一个、活一个。
现在,依托各地特色农产品优势,醴陵市社把擂鼓桥村级社的做法在系统内积极地复制推广。李畋镇花麦村惠农服务公司打造了保健杨梅酒、双井村惠农服务社打造了300亩猕猴桃园、铁河供销惠农服务社发展了太空蔬菜等种植基地……在醴陵大地上,供销合作社正通过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之机,重新回到了农村市场,重新回到了农民身边,积极实践着“为农服务”的承诺。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海南消费扶贫“线上+线下”齐发力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