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新闻资讯>>正文内容

成长的记忆里有“时报”给我的鼓励

   【专题】记录我与《中华合作时报》的故事

   “我与中华合作时报”征文活动是开启记忆的按钮,当我的记忆之门徐徐打开时,我看到的是成长的记忆里《中华合作时报》给我的鼓励。

  机缘巧合,《中华合作时报》1995年10月6日创刊时,我所在的县供销社刚刚经历了乔迁之喜。那时,我在县社的秘书科工作,科里三人,人手一份《中华合作时报》。人说读报就要想报,作为一个身处基层供销社的远方读者,我能为《中华合作时报》做些什么呢?几番思考后,我决定提供稿件,为丰富《中华合作时报》的信息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一次向《中华合作时报》投稿是1995年10月下旬。有鉴于当时供销社面临的市场环境,考虑市场竞争的需要,我针对基层供销社职工家庭遍布乡乡村村的实际,向编辑部投寄了《供销社宜建职工家庭服务网点》的读者来信。11月3日,第9期《中华合作时报》2版的“时报信箱”栏目发表了我的这篇稿件。虽说只是一篇区区600字的短文,但毕竟是我在《中华合作时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心里的喜劲儿是自不待言的。报社编辑寄给我的2份样报,成了我心目中最好的奖励。更为可喜地是,当地的供销社采纳了我和《中华合作时报》的建议,纷纷采取措施,利用自己供销社的职工家庭,建立起众多家庭服务网点,为供销社代售农资商品、代收农副产品。此举不但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朋友,也大大提高了供销社的市场占有率。

  第一次在《中华合作时报》上发表言论作品是1996年1月16日,之前我看了《经济日报》报道的安徽当涂县农民扎堆儿养殖蟹苗,结果导致量大价跌,养殖户纷纷亏本的消息,于是有感而发,写了《好事别挤“独木桥”》的小言论投寄出去。不久,第34期《中华合作时报》在3版“市场杂谈”栏目率先发表了这篇提示性文章。后来,《河北日报》、《河北农民报》、《农村信息报》等纷纷跟进,选发了我的这篇言论作品。而这当中,《中华合作时报》寄给我的2份样报成了我永久的收藏。

  学报、读报、用报,在与《中华合作时报》的交往中,我收获了来自《中华合作时报》的太多太多的鼓励。曾记得,我的第一篇杂文《我们该怎样做人》发表在1996年2月27日第58期《中华合作时报》上;曾记得,我的第一幅漫画《哥俩好》发表在1996年8月14日第155期《中华合作时报》上;曾记得,我的第一篇散文《清明柳》发表在1997年1月10日的《中华合作时报》上……许多文章编辑都给予了精心处理,有的还配上了题图或者插图。

  15年时光荏苒,15度春去秋来,我和《中华合作时报》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中华合作时报》由报林中的嫩芽成长为参天大树;在《中华合作时报》的呵护下,我的通讯员道路也由青涩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不时发表的这样或那样的作品,烙下的是我成长的印记。时间在变,我工作的科室也在变,但不变的却是《中华合作时报》对读者和作者的情,不变的是我对《中华合作时报》的爱。

(责任编辑:陈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