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圆了我的发表梦
记得第一次结识《中华合作时报》是在1999年冬天,那时我在基层供销社做临时工已有5个年头。我作为乡级供销社下属的一个农资门市部的实物负责人,每个月末都要到乡社办公室会计处报盘存表账目。因此我才有机会在办公室里浏览一下报纸。在一次偶然的浏览中,我发现了《中华合作时报 》这样的一份报纸,她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把《中华合作时报》的地址抄写下来,心想要是我有文章发表在这份国家级的报上,那该多光荣啊。可是,我每每写好一篇习作,又迟迟不敢投向这份国家级的大报。然而,好景不长,接下来就是供销社体制改革搞承包,承包到个人后,我再也不用去办公室报账了,也就没有机会看到报纸了。
就这样一直无缘见到《中华合作时报》。直到2009年,我已离开乡村供销社,在深圳打拼了5年。某个星期天,我在深圳市图书馆阅览报纸时,居然在报夹上看见了《中华合作时报》,真是让人喜出望外,由于我迫地想读这份刊物、迫切地想了解供销社的现状,我一股脑的把全年的报纸全部找出来,仔细的翻了一遍。令人高兴的是,这份报纸已不是99年看见的那样了,她现在内容跟丰富了,版面更健全了,还设了很多的周刊。是名副其实的一份国家级的大报了。怪不得在深圳这样的大都市里都能阅读得到呢。如同第一次看见《中华合作时报》一样,我赶紧记下了报纸的地址,不过这次记下的是网络地址。
回到家里,我赶紧上网,又阅读了好几期该报的电子版。那时,正值该报为庆祝国庆60周年策划征文活动,想想自己是个供销社的临时工,到现在还没有脱离关系。想着想着,记忆的闸门就一下子打开了,眼前一幕幕的往事浮上心头,我提笔一气呵成的写下了《临时工的供销情》用E-mail发了过去,没想到不久后的10月9日第三版就刊发了,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该报上,我高兴了大半天。在今年初,我又写了一个理论文章发表在4月9日的理论版,我又高兴了好一阵子,接着,我写了2篇散文类的小文章,被《时报》的《农资周刊》留用了。在职时我就以在该报发表文字为荣,没想到离职多年后,还居然能在该报发文,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她圆了我在该报发表的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三次我发了文章,都有编辑老师打来电话给予我评价,叫我多写稿给他们,真叫我受宠若惊。还有一个意外的事情,我在《农资周刊》发表了《我的农资情怀》后,我们省里的一个农资集团公司的下属公司老总通过报社找到了我的电话,邀请我去他公司上班,并解决养老保险问题。
现在我想对《中华合作时报》说:“虽然我离开了供销社,但我心永远属于供销社,有了这颗心,我就是《时报》永远的读者。我衷心的祝愿她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陈蕾)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成长的记忆里有“时报”给我的鼓励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