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集群先铸诚信

    据介绍,我国纺织工业在“十五”期间的显著成果之一,就是我国的产业集群化建设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在全国并在沿海各省市形成了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大部分的纺织企业以及从业人员并有相当数量的出口交货值都聚集在这里。

    有专家指出,产业集群已成为现阶段纺织工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形式,利用产业集群战略进行产业空间结构再造已成为提升中国纺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化建设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迈过信用缺失的门槛。

    专家们认为,共同行动效应缺乏是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普遍特征。按理说,专业分工是集群共同行动效应形成的前提基础,而它在我国产业集群中却难以形成。究其原因是什么?是企业间信用的缺失。目前,企业间信用缺失的情况怎么改善?如何促进企业的分工合作?怎样在产业集群中呈现出共同行动效应?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不谈到企业的诚信文化。

    笔者认为,对一个产业集群来说,本来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聚集形成的群落,自然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的分工,有研发优势的企业负责产品研发,有市场优势的企业负责市场开拓,有生产优势的企业负责产品生产和制造。对于工艺流程较长的产品生产来讲,不同企业在不同制造环节的优势肯定存在差别,完全可以通过工艺流程方面的分工实现优势互补。这样经过细致分工后一种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到售卖就会有很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共同效应自然就显现出来了。在国际上,成功的产业集群都以共同行动效应为主要特征,而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却偏偏缺乏了这一关键效应。这并非纺织集群自身的原因,在我国其他行业的产业集群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特征。专业分工在中国产业集群中难以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根于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信用缺失导致分工合作的交易成本远高于合作收益,是制约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形成共同行动效应的制度根源。企业之间、企业与机构之间要分工合作,需要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契约。围绕合作契约会产生相应的交易成本,诸如寻找合作伙伴的成本、签订契约的成本和监督契约执行的成本。

    然而,在社会信用良好、产权界定明晰的情况下,这种分工合作的交易成本其实是并不高,特别是在产业集群中,在这种共同的产业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之间的密切联系,在集群内部形成很多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从而显著降低了合作风险和合作交易成本。但目前我国企业之间普遍存在信任危机致使他们对分工合作敢想而不敢为。因为对合作伙伴的信任程度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把信用限制在血缘或亲缘关系上。即使在集群内,大家同为乡里,相识相处几十年也不敢轻易进行合作。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导致的信任危机破坏了集群应该有的合作基础,使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成为简单的同类企业的扎堆,仅仅获得有限的外部经济效应,而难以获得分工合作所形成的互动合力。

    现在,有关部门正在大力倡导纺织企业共同行动起来,以提高每况愈下的企业信用,这为那些有分工合作之愿但敢想不敢为的中国企业带来了福音。从此这些企业有可能将改变那种利用血缘或亲戚关系来寻求合作的老模式。我们希望在这种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形势下,我国纺织产业的诚信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改变目前纺织企业缺失诚信的弊端。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