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李俊兰研究员
作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7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老棉区连年种植棉花,加上耕地复种指数不断提高,黄河、长江两大棉区黄枯萎病发生严重,对棉花生产形成了不利的影响。棉农迫切地希望抗黄、枯萎病型棉种能问市推广。
“冀棉298”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最新培育的棉花新品种,具有耐旱、耐瘠薄、抗黄萎病性能好、早熟不早衰、高产、优质等优点。2004年2月通过了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皮棉总产和霜前皮棉总产分别为每亩98公斤和90公斤,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多点试验纤维长度29.6毫米,衣分41%,纺纱均匀指数为124,性状表现优良,植株耐枯萎病和黄萎病能力强,适合黄河流域棉花产区种植。2005年该项目的研究获得国家后补助。
“冀棉298”示范推广三年来,因其抗枯、黄萎病表现突出,被棉农誉为“抗死棉”。近日,记者就“冀棉298”的诞生过程,采访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李俊兰教授。
记者:李教授,您好!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请问是什么问题或者是现象,激发了研究所研究人员对抗枯黄萎病型棉种的研究?
李俊兰:您好!“冀棉298”的培育成功,是我国棉花育种史的发展必然。我国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也是黄、枯萎病发生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黄、枯萎病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传入我国以来,病害蔓延扩张极快,到 1993年,全年全国发病面积高达4000万亩,损失皮棉1亿公斤。在我国北方棉区,自1993年以来棉花黄、枯萎病普遍趋重发生,在棉花生长季节遇低温多雨年份尤其严重,棉花黄、枯萎病的大面积发生,给棉花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地损害了棉农和国家的利益,因此,我们研究所下决心要研究出抗黄枯萎病型棉种,这就是“冀棉298”研究的原始动机。
记者:“冀棉298”的研究从开始到结束,用了大约多长时间?
李俊兰:我们从1997年开始配制杂交组合,以抗枯、黄萎病和高产为主要目标,在枯、黄萎病混生病圃中经过七代的定向单株选择(包括每年在海南岛加代繁殖),到2000年“冀棉298”品系整齐稳定,2001年开始进行多点试验,2002年—2003年“冀棉298”参加河北省品种区域试验,2004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到此,“冀棉298”培育宣告成功。
记者:在“冀棉298”研究期间,您和研究人员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李俊兰:最主要的困难就是经费不足。在研究“冀棉298”的最初阶段,我们只有河北省农开办提供的4万元研究经费(尚有1万元待拨)。很显然,“冀棉298”的选育、示范、推广、试验地的种植管理、到基点的差旅等等所需的开销远远不是这些研究经费所能够满足的。无奈,为了研究工作的继续,我们研究室代销种子的收入、研究人员的奖金和岗位津贴等只能补作研究经费,好在大家能够齐心协力,我们共同渡过了难关。2005年,国家后补助发放了10万元,但那已经是 “冀棉298”审定之后的事了。
还有就是,在“冀棉298”的培育及示范过程中,作为农业科研人员,尤其是大田试验,试点都在农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便成了家常便饭,由于经费困难,下基点乘公共汽车,转车、赶车常常闹得疲惫不堪,大家对家庭、对孩子经常难以兼顾。
记者:棉花是一年一播的植物,每年在试验棉花的生长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天公不作美,因气候或者灾害引起的,使得培育过程中断、培育结果功亏一篑的现象?
李俊兰:大田的农业科研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比如说,2003年5月12日,试验田的棉苗刚长到真叶,突如其来的一场冰雹就将整个试验地的棉花砸得七零八落,轻的打花了叶子,重的砸成了光秆;祸不单行,同年7月23日,棉花刚浇过水,就遭遇了暴风雨的袭击,几乎所有的棉花都扑倒在地上了。那个时候,我站在试验田边,心里的酸楚难以表达。培育过程中,种种不可测的挫折,让我经常想起,上学时我的老师对着冰雹砸过的棉苗难过得流泪的情景,我能理解。
记者:“冀棉298”在抗病、产量等方面的优势是什么?
李俊兰:“冀棉298”的最突出表现是抗黄、枯萎病,在河北省区域试验中各试点均表现抗病性最好,在各个示范点也充分体现出来,2004年同行专家在河北深县通过实地考察和听取当地棉农反映,专家们一致认为:在枯、黄萎病大发生的年份,其它品种出现叶片枯黄、脱落发病严重的情况下,“冀棉298”发病很轻,叶片仍保持正常的叶功能,植株生长势强,结铃较多,铃大,吐絮肥,色泽白,产量潜力大。
记者:“冀棉298”的研究,是基于河北气候土壤的条件下研究的么? 它是否适应于我国各大棉区的气候环境条件?现在“冀棉298”的推广情况如何?
李俊兰:是的。但河北气候与黄河流域棉区及新疆的南疆棉区气候相似,因此“冀棉298”适应以上两大棉区。目前“冀棉298”已在河北省大面积推广,同时在周围省份及新疆棉区的示范过程中表现很好。
记者:棉农对“冀棉298”的反响如何?
李俊兰:棉农对“冀棉298”最普遍的反映是抗黄、萎病好,“抗死棉”已经成为“冀棉298”的代名词。再有就是,棉花长势强、结铃多并且桃大、吐絮白、容易管理。
记者:好的棉种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同样发挥不出棉种的优势。“冀棉298”作为一个新的品种,很多棉农还不熟悉它的种植要领,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如何科学地种植“冀棉298”吗?
李俊兰:首先,“冀棉298”的播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整地是提高播种质量的关键。在整地时,除施有机肥(一般亩施鸡粪1方—2方或猪粪3方—4方)外,还应该施40斤—50斤的二胺、20斤左右的钾肥(一般用KCI,K2SO4更好),施肥深度一般土表10厘米以下,最好是通过翻地,将二胺、钾肥顺着犁沟施下,肥料在下面容易吸收。其次,在播种前适当的进行晒种,可提高“冀棉298”的发芽率,减轻苗期病害。晒种时最好将种子摊放在席子或木板上,不要直接摊晾在水泥地上,以免形成硬籽。
“冀棉298”的最佳播种时机一般在4月15日—30日,棉农要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播种时间。在种植密度上,“冀棉298”在旱薄地的种植密度应为4000株/亩左右,中等肥力的地块为3000株/亩—3500株/亩,肥水较好的为2500株/亩—2800株/亩,最好采用大小行种植,这样既可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又有利于田间作业。一般大行距为80厘米—90厘米,小行距为50厘米,株距30厘米左右。
棉株在开花前,要求有充足的肥水保障,这个时候是为丰产搭好架子的关键时期,如果耽误了这次浇水,容易引起棉株早衰和棉叶早枯。然而这个时间段,一般是三夏时期且多数年份干旱,经常雨水不足。缓解的办法是浇水结合追肥,每亩棉田施二胺7公斤、尿素5公斤,混合施入到地表5厘米以下,同时要及时中耕,以利保墒。浇水后如棉株生长过旺,应及时化控。进入花铃盛期后,棉花需水进入高峰期,这时如果受旱必将增加棉株中部伏桃脱落,造成大幅度减产,因此,这个时候,不要等待老天降雨,要及时浇水。棉花打顶后是结铃盛期,此时缺少肥水也会因早衰而减产,这时浇水可将尿素化成水溶液浇到地里。
打顶、化控、防虫害等都要及时得当。应该根据气候变化、雨量大小、田间长势等情况,合理灵活地进行管理。
记者:“冀棉298”已经成功面市,研究所下一个攻关的目标是什么?
李俊兰:在棉花新品种选育方面,下一个攻关的目标将是优质、高产的棉花(可纺60—80支高支纱,即纺高档布的纱),以及彩色棉新品种。我们指60支以上的棉纱为高支纱,高支纱线可纺高档次的纺织品,提高纺织业的经济效益。棉花的纤维长度在33毫米以上时,才可纺高支纱。目前普通棉花纤维长度为29毫米,原棉价格14000元/吨左右;而纤维长度为33毫米,原棉价格18500元/吨左右。原棉质量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棉农的收入和纺织业的效益。
“冀棉298”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最新培育的棉花新品种,具有耐旱、耐瘠薄、抗黄萎病性能好、早熟不早衰、高产、优质等优点。2004年2月通过了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皮棉总产和霜前皮棉总产分别为每亩98公斤和90公斤,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多点试验纤维长度29.6毫米,衣分41%,纺纱均匀指数为124,性状表现优良,植株耐枯萎病和黄萎病能力强,适合黄河流域棉花产区种植。2005年该项目的研究获得国家后补助。
“冀棉298”示范推广三年来,因其抗枯、黄萎病表现突出,被棉农誉为“抗死棉”。近日,记者就“冀棉298”的诞生过程,采访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李俊兰教授。
记者:李教授,您好!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请问是什么问题或者是现象,激发了研究所研究人员对抗枯黄萎病型棉种的研究?
李俊兰:您好!“冀棉298”的培育成功,是我国棉花育种史的发展必然。我国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也是黄、枯萎病发生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黄、枯萎病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传入我国以来,病害蔓延扩张极快,到 1993年,全年全国发病面积高达4000万亩,损失皮棉1亿公斤。在我国北方棉区,自1993年以来棉花黄、枯萎病普遍趋重发生,在棉花生长季节遇低温多雨年份尤其严重,棉花黄、枯萎病的大面积发生,给棉花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地损害了棉农和国家的利益,因此,我们研究所下决心要研究出抗黄枯萎病型棉种,这就是“冀棉298”研究的原始动机。
记者:“冀棉298”的研究从开始到结束,用了大约多长时间?
李俊兰:我们从1997年开始配制杂交组合,以抗枯、黄萎病和高产为主要目标,在枯、黄萎病混生病圃中经过七代的定向单株选择(包括每年在海南岛加代繁殖),到2000年“冀棉298”品系整齐稳定,2001年开始进行多点试验,2002年—2003年“冀棉298”参加河北省品种区域试验,2004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到此,“冀棉298”培育宣告成功。
记者:在“冀棉298”研究期间,您和研究人员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李俊兰:最主要的困难就是经费不足。在研究“冀棉298”的最初阶段,我们只有河北省农开办提供的4万元研究经费(尚有1万元待拨)。很显然,“冀棉298”的选育、示范、推广、试验地的种植管理、到基点的差旅等等所需的开销远远不是这些研究经费所能够满足的。无奈,为了研究工作的继续,我们研究室代销种子的收入、研究人员的奖金和岗位津贴等只能补作研究经费,好在大家能够齐心协力,我们共同渡过了难关。2005年,国家后补助发放了10万元,但那已经是 “冀棉298”审定之后的事了。
还有就是,在“冀棉298”的培育及示范过程中,作为农业科研人员,尤其是大田试验,试点都在农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便成了家常便饭,由于经费困难,下基点乘公共汽车,转车、赶车常常闹得疲惫不堪,大家对家庭、对孩子经常难以兼顾。
记者:棉花是一年一播的植物,每年在试验棉花的生长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天公不作美,因气候或者灾害引起的,使得培育过程中断、培育结果功亏一篑的现象?
李俊兰:大田的农业科研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比如说,2003年5月12日,试验田的棉苗刚长到真叶,突如其来的一场冰雹就将整个试验地的棉花砸得七零八落,轻的打花了叶子,重的砸成了光秆;祸不单行,同年7月23日,棉花刚浇过水,就遭遇了暴风雨的袭击,几乎所有的棉花都扑倒在地上了。那个时候,我站在试验田边,心里的酸楚难以表达。培育过程中,种种不可测的挫折,让我经常想起,上学时我的老师对着冰雹砸过的棉苗难过得流泪的情景,我能理解。
记者:“冀棉298”在抗病、产量等方面的优势是什么?
李俊兰:“冀棉298”的最突出表现是抗黄、枯萎病,在河北省区域试验中各试点均表现抗病性最好,在各个示范点也充分体现出来,2004年同行专家在河北深县通过实地考察和听取当地棉农反映,专家们一致认为:在枯、黄萎病大发生的年份,其它品种出现叶片枯黄、脱落发病严重的情况下,“冀棉298”发病很轻,叶片仍保持正常的叶功能,植株生长势强,结铃较多,铃大,吐絮肥,色泽白,产量潜力大。
记者:“冀棉298”的研究,是基于河北气候土壤的条件下研究的么? 它是否适应于我国各大棉区的气候环境条件?现在“冀棉298”的推广情况如何?
李俊兰:是的。但河北气候与黄河流域棉区及新疆的南疆棉区气候相似,因此“冀棉298”适应以上两大棉区。目前“冀棉298”已在河北省大面积推广,同时在周围省份及新疆棉区的示范过程中表现很好。
记者:棉农对“冀棉298”的反响如何?
李俊兰:棉农对“冀棉298”最普遍的反映是抗黄、萎病好,“抗死棉”已经成为“冀棉298”的代名词。再有就是,棉花长势强、结铃多并且桃大、吐絮白、容易管理。
记者:好的棉种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同样发挥不出棉种的优势。“冀棉298”作为一个新的品种,很多棉农还不熟悉它的种植要领,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如何科学地种植“冀棉298”吗?
李俊兰:首先,“冀棉298”的播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整地是提高播种质量的关键。在整地时,除施有机肥(一般亩施鸡粪1方—2方或猪粪3方—4方)外,还应该施40斤—50斤的二胺、20斤左右的钾肥(一般用KCI,K2SO4更好),施肥深度一般土表10厘米以下,最好是通过翻地,将二胺、钾肥顺着犁沟施下,肥料在下面容易吸收。其次,在播种前适当的进行晒种,可提高“冀棉298”的发芽率,减轻苗期病害。晒种时最好将种子摊放在席子或木板上,不要直接摊晾在水泥地上,以免形成硬籽。
“冀棉298”的最佳播种时机一般在4月15日—30日,棉农要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播种时间。在种植密度上,“冀棉298”在旱薄地的种植密度应为4000株/亩左右,中等肥力的地块为3000株/亩—3500株/亩,肥水较好的为2500株/亩—2800株/亩,最好采用大小行种植,这样既可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又有利于田间作业。一般大行距为80厘米—90厘米,小行距为50厘米,株距30厘米左右。
棉株在开花前,要求有充足的肥水保障,这个时候是为丰产搭好架子的关键时期,如果耽误了这次浇水,容易引起棉株早衰和棉叶早枯。然而这个时间段,一般是三夏时期且多数年份干旱,经常雨水不足。缓解的办法是浇水结合追肥,每亩棉田施二胺7公斤、尿素5公斤,混合施入到地表5厘米以下,同时要及时中耕,以利保墒。浇水后如棉株生长过旺,应及时化控。进入花铃盛期后,棉花需水进入高峰期,这时如果受旱必将增加棉株中部伏桃脱落,造成大幅度减产,因此,这个时候,不要等待老天降雨,要及时浇水。棉花打顶后是结铃盛期,此时缺少肥水也会因早衰而减产,这时浇水可将尿素化成水溶液浇到地里。
打顶、化控、防虫害等都要及时得当。应该根据气候变化、雨量大小、田间长势等情况,合理灵活地进行管理。
记者:“冀棉298”已经成功面市,研究所下一个攻关的目标是什么?
李俊兰:在棉花新品种选育方面,下一个攻关的目标将是优质、高产的棉花(可纺60—80支高支纱,即纺高档布的纱),以及彩色棉新品种。我们指60支以上的棉纱为高支纱,高支纱线可纺高档次的纺织品,提高纺织业的经济效益。棉花的纤维长度在33毫米以上时,才可纺高支纱。目前普通棉花纤维长度为29毫米,原棉价格14000元/吨左右;而纤维长度为33毫米,原棉价格18500元/吨左右。原棉质量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棉农的收入和纺织业的效益。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发展集群先铸诚信
- 下一篇:纺织业狗年能否“旺旺”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