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岱银纺织服装集团发展纪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圣杜甫北游齐鲁时,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胸怀天下的壮丽诗篇。跨进21世纪,在驰名中外的泰山脚下,山东岱银纺织服装集团的人们正是凭借这种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将一个小型棉纺厂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现代化纺织服装企业。

    目前,岱银集团的生产规模由1995年的不足3万纱锭发展到现在的20万纱锭、10000台气流纺、2000台织机、3500台(套)缝制设备,固定资产达6.5亿元,销售收入更是由1995年的1亿多元增长到2005年的15亿元,连续10年来平均每年以26%多的速度递增。2005年岱银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22%,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发展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登过泰山的人,不会忘记攀登十八盘古道的艰辛。岱银集团的领头人赵焕臣正是靠着这种登山精神,将一个小型棉纺厂发展成为集纺织、服装、国际贸易、跨国经营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

    翻开岱银的创业史,记者才明白,岱银的前身是泰安第二棉纺厂,最初它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面对纺织行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着强烈事业心的赵焕臣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企业步入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如何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赵焕臣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确定了低成本扩张、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发展三大战略,开始了他艰苦的创业攀登。

    对于低成本扩张,岱银集团没有盲目地搞大投入,而是立足企业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市场、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采取租赁经营这一方式,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使企业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扩张。从1997年开始,赵焕臣先后对因经营、管理不善濒临破产倒闭的泰安市四家棉纺厂进行了租赁经营。租赁后,应用岱银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岱银的市场、技术等资源,使其迅速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扭亏为盈,解决就业2000多人,新增销售收入近3亿元。赵焕臣说:“如果重新投资建设这些企业,需要资金2亿多元,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而通过实施租赁经营,仅投入极少的资金,用半年的时间就使四个企业步入正常的生产经营轨道,岱银也由单一的纺织企业,演变成为集棉纺、毛纺、服装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市场竞争愈是激烈,对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要求便愈高,企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和更新换代力度更要加大。

    据了解,岱银集团不断加大企业的技改力度,且每年都有新技改项目上马,技改投入平均以30%的速度递增,使企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从2000年至今,岱银集团共投资3亿多元,新上马了精梳生产线、西服流水线、气流纺、剑杆织机等项目,加快了设备的升级换代步伐,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其中,投资1.2亿多元新上马的气流纺技改项目,引进了18台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德国产气流纺纱机以及相关配套设备,该项目的建成使岱银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年新增销售收入2.2亿元;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的牛仔布项目,从比利时引进了100台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剑杆织机,年新增销售收入1.6亿元。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改,加快了集团的产业升级步伐,扩大了集团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树起了“岱银”品牌,使集团的产品质量、档次步入国际领先行列,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

    真正优秀的企业家从来都是 “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岱银集团按照“国际化”、“大经贸”的理念,一方面,充分发挥集团自身优势,利用展销会、互联网等渠道,主动到国外寻求客商,走出一条出口产品系列化、出口市场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的经营新路子,将业务拓展到亚洲、欧洲、北美、非洲等地的120多个国家;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赵焕臣经多方考察比较,于2000年10月份在斯里兰卡投资建成了拥有1200台(套)缝制设备的岱银兰卡服饰有限公司,作为岱银集团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和窗口,兰卡公司既可以联系直接的国外客户,开拓自己的市场,同时也对国内企业的面料出口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据统计,该公司自成立以来累计带动国内面料出口达6000多万美元,在规避欧美国家设限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岱银兰卡服饰公司外,岱银集团还在海外的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设有三家分公司。

    至此,岱银集团的规模扩张基本完成,在国内下设岱银纺织公司、中美合资金卡特牛仔织造公司、中法合资雷诺服饰公司、岱银进出口公司等八家子公司,在国外设有四家分公司,形成纺纱、织布、粗毛纺、服装、进出口贸易、跨国经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创新篇:市场需求是产品创新动力

    赵焕臣对企业提出了“市场就是工作现场”的经营理念,以“产品零库存”和“原料合理库存”为目标,立足自身优势,抢占市场空间,全面搞活了市场营销。岱银集团不断创新经营思路,在巩固扩大原有销售网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全面开发,在国内采取设立分公司、办事处等方式,建立了100多个销售网点,保证了产品的畅销和旺销,产销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实现了企业“零”库存的目标。在原料的采购上,充分利用市场互访、互联网等渠道,采取比价采购、招标采购、参与交易市场竞拍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始终保持原料、机物料的合理库存,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占压,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

    企业靠产品,产品创新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存亡。 据了解,目前岱银集团平均每天就有一种新产品研制成功,企业形成了一种“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的良性循环,不断推出企业的拳头产品、主打产品,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迎合了市场的需要,全面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创造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创新,岱银集团的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也正是在创新中,岱银集团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新高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佳绩,并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愿景篇:全力打造知名集团
 

    岱银集团的未来是什么呢?赵焕臣这样描绘岱银宏伟的发展蓝图:以现代纺织产业为基础,以服饰为先导,加快企业和产品的名牌化、国际化、公众化进程,保持集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努力将岱银集团培育成为国内外一流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赵焕臣认为,在今后的五年里岱银集团将突出“发展”这个主题,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构筑大市场格局,拓宽发展空间;实施管理创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升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施“人才战略”和“名牌战略”两大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将“岱银”品牌创成国内外知名品牌,将“雷诺”品牌培植成世界一流的服装品牌;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优良企业文化,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十一五”规划中,赵焕臣对岱银集团今后的发展作了具体部署,他们将在2006年—2010年这五年的时间里建成岱银工业园,在原有的基础上投资新上20万纱锭精梳、300台高档剑杆织机、100台喷气织机、100台高档提花织机、50条高档服装生产线,整个项目完成后,集团总体将达到30万纱锭、织布7000万米、服装1000万件的生产加工能力,总销售收入将超过50亿元、利税达到5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在“十一五”期间,岱银集团还将建成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打造国家名牌产品和国家驰名商标,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最具活力、引导潮流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赵焕臣说:“岱银的明天靠每个岱银人用诚心和爱心去创造。”是的,靠着诚心和爱心,岱银人将岱银集团由10年前纺织行业的一叶扁舟,打造成今天纺织服装行业的航母;靠着诚心和爱心,他们也一定能把岱银集团缔造成为泰山脚下的经济巨人!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