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变了?
这引发我一些思考,不见得对,全当抛砖引玉,在此交流一下。
为什么供求看好,市场看淡?
这两年市场形势经常与基本面相悖,有人归结为权威数据不准,造成了分析的偏差。我想会有这样的原因,但绝不是主要的。有一个原因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就是对供求的分析要与特定时间段相结合。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形势下,供求形势不一定完全吻合。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现在多数现货销售商都感到销售压力比2005年更加重了,因为进口棉大量到港,造成短时间供过于求,挤占了棉花经营企业的市场份额。
我觉得棉花市场特别有意思,就是每年都有新的问题出现,每年都在推翻原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建立起来的约定俗成。比如说,过去棉花界多少年的经验是:每年到9—12月是新棉集中上市到时期,价格一般会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而到了春节前后,因为供应压力在逐渐减小,同时对后市缺口的预期加强,棉花市场会出现波动,乃至回暖。2005年如此,前些年也大体如此,这就让很多业界人士看好春节后的行情。
然而,本年度恰恰出现了一个新情况:配额集中和较早发放,导致中国纺织企业集中订购的时间较往年来得早;另外因为很多纺织企业这几年积累了棉花进口的经验:在当年资源供不应求矛盾突出时,国家会依情况增发配额,于是更多的纺织企业选择了提前制订进口计划,在配额没有到手的时候提前采购,采购更加主动、灵活。由于原料购进的计划性大大加强,避免了用棉企业到市场上“乱打乱撞”地采购,这就给市场一个感觉——纺织企业并不着急买棉花;另外由于进口棉质量的相对稳定、价格的绝对优势和保税区寄售服务地开展,无疑又增加了其销售砝码。国棉腹背受敌,卖得不好,价格应声而落也在情理之中了。
2006年到底还有多大的缺口,现在说为时尚早。配额会不会继续增发,本年度棉花实际进口能到多少?新年度植棉面积多大?产量多高?一大堆问号摆在面前,如果撇开这些说缺口,纯属不负责任,乱打诳语。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应该怀疑缺口的存在,我同意网友“大漠一朵花”的观点,“我们可以批判‘缺口’论,但是决不可以批判缺口。”
价格跌到啥时是个头?
现在很多期货和现货市场的人在找行情支撑点,看多少的都有。有人说现货会狂跌不止,有人说有成本支撑,不该大跌。我不是神仙,不敢在此乱说。我的理解跌不跌还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现货市场的实际压力,即内外棉价差能不能缩小,是否能缩小到某个合理的范围(过去约定俗成的合理范围认为进口棉只要比国棉低500元以内就对国棉销售不构成威胁,现今这个约定俗成是不是也该改改了?)。如今5%关税下的内外棉差价仍在千元以上,配额明码标价地买卖,而且近期价格持续看涨也印证了背后旺盛的市场需求。如今外棉仍然源源不断地以低于国内现货价格往国内输送,这个压力如果不能即时化解,现货价格抬头的难度不会小。
二、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心理压力啥时候能解除。郑棉在跌破了现货支撑位不算,还在持续下行。为什么?大家都知道,郑棉期货实盘太重。理论上说,只有期货市场卸了“担子”,才能轻装前进。啥时候市场上有大买主大量接货,多头力量上升,郑棉期货才有止跌回稳的可能。而这个问题的前提是,现货市场得支撑得住。现在现货价格在反复打压下摇摇欲坠,惟一能够让其挺住的就是企业的信心。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现货商心态出现分化,或者看跌成为主流观点,那期现货价格在什么位置可就难说了,大幅跌破成本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2004年不就是个例子。
三、现货市场的压力短期内能不能释放?2005年度中国棉花市场最大的特点是内外棉竞争态势的形成,并且会贯穿大半个年度。现在看来,这种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国内现货价格要想上去,不过进口棉这关看来不成。
让咱们来算算账。2005年8月初至2006年2月下旬,美棉对中国出口签约量125万吨,算上别的国家签约的,估计到2月底,进口棉的总签约量大约为250万吨。另外,上年签约并结转到这个年度的棉花不少于30万吨,也就是说,截至2月下旬,这个年度棉花进口潜力在280万吨左右。而到1月,本年度经海关报关进口的棉花139万吨,加上2月份实际进口估计在170万吨左右,后面还将有100万吨左右的棉花即将出运或已经在途。
这说明,短期内进口棉给国内市场的压力不能化解,至少在5月以前会是进口高峰。现货市场看来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四、纽约期货会不会成为支撑市场的有生力量?既然国际市场看好中国的进口和本年度的国际棉价,那我们就寄希望于纽约期货价格上涨,拉动中国和全球的棉花价格上涨。但是我觉得纽约期货近期上涨还存在相当大的压力。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2006年1月5日—2月23日美棉对中国出口签约量是35.30万吨,和年度初到当前月签约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可是3月3日纽约期货的合约价格还没有1月初的高。问题在于中国的进口还没有达到美国认为的理想水平。而2月2日以来,美国对中国进口签约一直在走下坡路,我们听到最多的声音是中国进口缩减、成交平淡、内外棉价差扩大等等利空消息。相信在配额被大量使用、又不再增发配额的状况下,进口棉签约的后劲明显不足,签约情况多半会一周不如一周,纽约期货将何以支撑?
总之,对国内棉花现货企业来讲,目前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但是这并不表明国内市场就没戏了。我们依然应该对市场抱有信心,因为中国纺织业旺盛的消费支撑并不是一句空话。暂时不代表永久,局部不代表全局,到底今年有没有缺口,会不会发生变化,后面的日子还长。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河南天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 下一篇:山东岱银纺织服装集团发展纪实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