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市场变中求新<br/>——纱线行业发展调查

    在我国国内消费需求的巨大拉动下,在面料、服装的频频火爆中,我国纱线行业正在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才14公斤,而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正处于内销高速增长阶段,纺织业界有关人士认为,2010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有望达到17~18公斤,市场对纱线需求将继续走高。

    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累计纺纱量为1412.40万吨,同比增加317.54万吨,增长29%(调整前),较调整后的1291.3万吨增加121.1万吨,增长9.38%。

    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纱线产业的重要性。由此,一直被制造厂家和服装企业称其为原料或半成品的纱线,在纺织产业升级的大目标中,越来越快地走到了产业发展的前台。“提高纺织产品的竞争力,一定要从纤维、纱线抓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的这一论点,在近几年的产业实践中得到充分认可。

    因此,随着近几年纺织产业更深地融入国际市场,纱线产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变力对纺织产业升级的影响似乎更显突出。

纱线样式趋多样

    记者在采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许坤元副会长时,他明确表示:花式纱线将是纱线未来的发展主流。

    据了解,随着纺织终端市场对纺织品多元化的需求,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无论在数量、品种上,还是功能上都有了蓬勃的发展,使得纺织纱线的加工技术和结构思路有了巨大的突破。天然纤维在传统的棉、毛、麻、丝的基础上,培育和开发出更多的新品种和新纤维,如超长绒棉、特超长绒棉、天然彩色棉、超细绵羊毛、特超细绵羊毛、天然彩色棉羊毛、超细桑蚕丝等等;而化纤的品种开发在合成技术的大力推广下,新原料的品种逐步扩大到甲壳素、胶原蛋白、蛹蛋白、大豆蛋白、羊毛蛋白、牛奶蛋白等多种纤维领域,带给纱线开发更多的遐想和发展空间。

    正是在层出不穷的新纤维的推动下,才成就了华孚集团、宁波百隆、泉州奔达、浙江力达等这些国内花式纱线、色纺纱优势企业的迅速成长,并在市场竞争中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去年,我国首个国家级色纺纱开发基地---宁波百隆显示出企业强大的研发能力。还有新疆彩棉的天然彩色棉纱、上海天竹的竹纤维、山西恒天牛奶蛋白纤维等一批新品都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追捧。难怪许多外国纱线企业看了国内企业在色纺纱、花式纱领域的新产品后,对其评价说,这些企业的产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纱线企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当今的市场竞争,不仅仅看你的生产能力,更需要将产品转化成商品的营销行为,这样的企业才是成功的企业。

    目前,我国的纱线产品在中间环节做得不错,企业很看重产品本身的价值。但中国纱线的最大问题是营销意识不强,对下游市场没概念,这影响了中国纱线的发展。这种说法对纱线企业,乃至面料企业应该说都不是一个新问题。

谁统领国内纱线市场

    新型纤维材料的出现,提高了纺织品的服装用性能,满足人们高品质和个性化的需求。纱线产业开始以功能性和时尚化的姿态进入面料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的视野。

    近年来,我国纱线产业虽然在应用新纤维、提升产品档次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产差别化纤维和天然改性纤维的应用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应用提升纱线附加值的各种改性天然纤维、细特纤维、复合纤维以及抗静电、防水透湿、阻燃等功能性纤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质量稳定性差,缺乏科学的质量管理控制系统,质量检测手段也不完善。可见在纱线开发的高端领域,我们的开发实力还很有限。

    目前,在我们超过1400万吨的纱线产量中,占据高端市场的数量少之又少,“当家花旦”还是常规产品,我们对高档精梳纱的需求已经以进口为主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纺纱大国的悲哀。如果在我们这么大的产能中,有30%的产品是功能、时尚纱线,那对纱线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下游织造产业的带动作用将会有多大?当纱线功能性和时尚性的开发正在成为国际发展潮流时,纱线产业什么时候能够做到完全置身其中?

    “十五”期间国家对纺织行业8批国债技改项目的实施,我国棉纺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基础得到快速提升,纺纱水平不断提高。多元混纺、色纺、短纤维与长丝并捻纺纱、赛络纺纱、集聚纺等的技术工艺逐渐成熟。传统的纺纱工艺,尤其是环锭纺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但是,相比纱线产量的快速增长,我们新型纱线的发展依然进步有限也有目共睹。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介绍,目前,国内的纱线产品质量只能达到50%的国际水准。精梳纱每年的产量不到170万吨,需求却将近500万吨。和发达国家对纱线高附加值的研究和应用以及产业化推广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深究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纱线开发专业人才奇缺。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如何将纱线的品质、外观、功能和面料的开发有机结合,熟练地将多种纤维巧妙配伍,形成多元混纺纱线,再织制成具有独特特色面料的技术人员不论在国内纺纱企业还是织造企业都很稀缺。但很多企业一是基本没有这个概念,更缺乏在这方面配置专门人才。而这恰是制约纱线时尚设计的软肋,也是纱线产业全面提升竞争力及纺织行业加快升级的软肋。因此,可以这样说,谁拥有纱线开发的专业人才谁就能统领国内纱线市场。 

纱线问题依然突出

    我国纱线出口保持高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5年1~12月,我国共出口纱线169.69万吨,同比增长20.73%。其中化纤纱线增幅最高,达25.91%,这反映出经过多年的大规模技术改造,我国化纤行业获得了大发展,化纤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但由于2005年我国棉纺织企业生产使用的进口棉花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使得我国生产棉纱的成本大幅上升,在国际市场我国棉纱平均价格为2900美元/吨、印度为2230美元/吨、巴基斯坦价格只有2060美元/吨,我国棉纱已失去了出口的竞争优势。

    由于进口棉纱没有配额管制,棉价太高,一些棉纺厂通过直接进口棉纱的办法解决成本问题,这导致2005年1~12月我国棉纱进口达79.36万吨,大大高于出口46.96万吨水平。中国市场对棉纱的旺盛需求,为印度、巴基斯坦等棉纱生产大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尽管近年来中国纺织工业有了快速发展,但今天的中国纱线产业仍未摆脱低档产品过剩,高档产品严重不足,主要依赖进口的尴尬境地。主要原因有几方面:一是目前中国高档纤维相对常规品种用量较小,需求相对不足限制了新型纤维的规模化发展;二是高科技含量的纤维产品投入巨大,使很多资金有限的企业望而却步;三是生产工艺复杂,国产技术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达不到下游企业的具体要求。因此,中国纤维品种至今仍以常规品种为主,纤维差别化率还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纱线更新换代的步伐和推陈出新的速度。业界人士认为,当前纺织行业的竞争表面是市场竞争,实质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未来的竞争中,靠资源优势获胜的机会正在减少,靠技术创新获胜的机会则越来越多。新型纤维材料是提升纱线时尚性的重要保证。纱线是纺织面料的基础,纱线的无穷的创造力将极大丰富面料的风格和发展趋势,比如毛与新型纤维混纺可扩大面料的使用范围;棉与新型纤维混纺其面料的功能会得到进一步延伸;麻与新纤维混纺,面料服用性会进一步提高等等,因此,提高纱线的时尚性成为提升纺织面料时尚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纺纱工艺技术是提升纱线品质的重要途径。转杯纺纱是迄今最成熟、最成功的新型纺纱技术,可保证所有接头的质量。

    目前,我国新型纺纱的比重还比较低,只有6.39%,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喷气纺工艺流程短,产量高,可以生产纯棉纱,也可以生产包芯纱和花色纱,技术特点鲜明;紧密纺纱可减少毛羽和飞花,降低细纱断头,但这项技术大面积使用的时间还不长,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未来的市场竞争关键是产品质量、档次和功能性的竞争,中国纱线行业只有认真总结现代纺纱工艺技术,不断提升纱线品质,才能使行业的发展潜能真正得以释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