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协会该如何正确发挥作用?<br/>——江苏省射阳县棉花协会的调查报告

    “在推进棉花购销体制改革中,要特别重视发挥棉花协会协调各方的作用,射阳的经验值得重视。”2004年11月5日,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江苏省射阳县棉花协会呈报的汇报材料上作出了上述重要批示。带着棉花协会该如何正确发挥作用这个问题,笔者专程对射阳县棉花协会进行了走访。

    射阳县棉花协会于2001年9月成立。现有单位会员121家,个人会员10名,会员涉及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纺织企业、农技推广部门和植棉大户代表。协会现有行业自律、价格指导、财务审计,期货咨询四个专门委员会。据了解,几年来,射阳县棉花协会紧紧围绕“服务、协调、自律、维权”宗旨,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全县棉花生产、收购、加工、经营及产业后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总结,他们这几年来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

围绕宗旨,全程服务,增强协会自身凝聚力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射阳县棉花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实用技术的宣传,他们利用《射阳棉花》简报、广播、电视发布品种改良信息,及时向棉农推荐新产品,宣传新技术。另一方面还积极配合农技部门抓好棉花高产优质品种的引进和适用栽培技术的推广。

    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协会领导们自然深知信息的作用,他们十分重视相关信息的正常发布,为使协会确定的指导价让经营者、使用者都能接受,协会向来都及时发布咨讯,这包括国内价格指数变幅及其原因,使企业对价格的确定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与此同时,协会还针对棉花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谋划,深入调研,及时向政府汇报,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多次被盐城市和射阳县人民政府表彰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强化协会职能、为农服务等方面的先进集体。

主动作为,协调各方,为企业排忧解难

    负责人告诉笔者,除去对棉农、对政府的全程服务外,射阳县棉花协会对企业的支持热情也是从来就没有减过,自协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执行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精神,并且,出台了符合县情的“资格+准入”制度,不分县内县外,坚持严把以资格、硬件、消防、纳税、资金、公平为内容的“六关”,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搞活了流通、方便了棉农、稳定了收购秩序。

    据确切数据显示,射阳县正常年景总产量为7.5万吨,需要收购资金在10亿元左右,但这里又是沿海棉区,籽棉不宜过久保存,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在新棉上市后短短3个月内筹集10亿收购资金呢?协会负责人告诉笔者,他们的方法是坚持在新棉上市前超前调研,通过争取金融支持、寻求合作伙伴、放开棉花市场,搞好内部融资,改进营销方式,提升质量标准等多渠道筹集棉花收购资金。接下来协会还将多次召开会员会和理事会,为企业排忧解难。2004年新棉开秤前,因为他们的及时呼吁,省国税局调整了旧有的、不切实际的管理办法,方便了棉农交售和企业收购,一些用棉企业不但收购射阳的地产棉花,还把资金投向射阳,办了一批棉花加工及棉纺企业,加快了全县棉纺经济的发展。

严格自律,规范行为,建行业信用体系

    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力,协会结合工作需要,先后制定了《企业行为自律公约》、《会员管理办法》等规章,以此来规范会员在棉花收购、加工,经营过程中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协会还着力安排会员企业在收购期间,尽量多设临时收购点,达到一村一点,以适应在棉花市场放开以后满足棉农方便交售的要求。每在新棉收购开秤前,协会都会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会员企业在棉花经营活动中,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保证体系,严把质量关,同时发放《公开信》,动员广大棉农“认真搞好四分,杜绝异性纤维,提高棉花质量,增加植棉收入”。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对经营者来说尤为重要,笔者从协会那里了解到,协会领导时刻都在强调企业诚信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协会要求会员单位按照合法、诚信、公平和互利的原则,合法经营、公平竞争,在注重自身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坚持做到按照客户要求,严格履行合同或协议条款,形成了自我约束、规范发展的机制,建立起了棉花行业的信用体系,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应变力。

积极引导,力避风险,促产业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由于近几年棉花供求关系的变化,棉花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不少经营企业在棉花购销活动中处在一个“两头锁定、中间利空”的被动局面之中,针对这种情况,负责人向笔者介绍,协会为减少亏损局面,对会员企业实行了分类指导,力避经营风险。同时,协会还在积极地联系企业进行互惠互利的活动,以便减少经营风险。针对射阳县棉纺、油脂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皮棉和棉籽都不能满足自身后道加工需要这个头疼的问题,他们为其搭桥铺路,搞好相互联合,这样,在成交时就锁定了价格,避免了一系列麻烦。“协会从成立到发展这几年,全县的棉纺企业从原有的10家,发展到现在的20多家;纺纱能力从30万锭扩展到55万锭,今年内还将有20万锭投产;油脂加工企业从原有的4家发展到现在的7家,日加工能力从原有的20吨发展到80吨。”负责人略带自豪地说。

    总之,协会运作几年来,坚持主动作为,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做了一些“政府办不好、企业办不到、棉农办不了的事”,受到广大企业和棉农的赞扬。对于已经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协会负责人表示不会就此满足,他们说:“我们现在对照协会《章程》规定的职能,还没有完全尽责,特别是离会员的要求、棉农的企望、地方棉花产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差距还很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围绕协会的宗旨,不断加以完善提高,为全县棉花产业和棉纺经济的发展继续努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