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企业能否弱势突围?
作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7日
棉花企业是棉花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若单从资金占有量、规模生产程度以及在价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并非处于完全的竞争弱势。但是,近些年来,棉花企业就完全处于政策的弱势,棉花产业的利益分成也就不能奢望政策的倾向性扶持,那么今年的棉花企业能否弱势突围?
一、中小企业库存告罄,亏损已成事实,但远没有“伤筋动骨”,对2006/07棉花年度能够“翻身”充满期待。
2005/2006棉花年度棉花企业普遍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客观环境因素,然而收购之初在“缺口论”指引之下,企业为了抢购资源盲目哄抬价格,造成收购成本抬高,后市又不支持价格上涨,一直处于理性回落状态的国内棉花价格让前期抢购囤积的企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国内中小棉花企业不得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挥泪甩卖”、“割肉清仓”之声不绝于耳,到6月中旬,国内中小棉花企业库存总量已不足20%。亏损的事实无法改变,但据河北、山东等地棉花企业反映,今年的亏损并没有使他们“伤筋动骨”,企业的根基还在。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中小棉花企业资金不足,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利润,必须加速资金周转,因此,多数企业选择了随收购随加工随出售的策略,利润虽然不高,但也降低了经营风险;第二,棉花企业收购加工能力过剩,加上今年国内棉花减产和“狼多肉少”的现状,让不少企业还没有展开规模收购,2005/06棉花年度的收购加工工作就已经进入了尾声,因此,多数企业并没有大规模囤积;第三,国内棉花消费高速增长,5万锭以下的中小企业还是以使用国产棉为主,国内棉价虽然受外棉压制,但这些企业的“零星”采购所消耗的地产棉不容小觑。以河北沧州为例,多数中小企业的亏损为5—10万元,不足资产的5%。但企业对棉花行业的乐观态度没有改变,对2006/07年度能够“翻身”充满期待。
二、大型棉花企业库存量高,近期变现心理较强,苦于纺织企业采购不积极,棉花销售注定要“细水长流”,在后市之中虽将承担较大风险,但企业仍有较大回旋余地。
省地级棉麻公司、大型加工厂、大型棉花流通企业、中间商掌握了80%以上的棉花资源,多数为去年9、10月份收购、加工,至今成本已超过15000元/吨,以现价出售亏损达1000元/吨左右。进入6月份,配额传言纷扰市场,国内棉花价格又有“高台跳水”的危险,加上银行催还贷款,企业变现心理增强,于是,纺织企业寄希望于国家会在近期增发配额,对地产棉的采购仍然不积极,这就把企业推到了后市风险的旋涡之中。但大型棉花企业也并非像想象的那样糟糕,据了解,现在多数大型棉花公司并非仅做陆地棉的业务,还同时做新疆棉、外棉,期货上甚至兼营铜、铝等金属,陆地棉业务占不到其业务总量的30%,此消彼长,陆地棉做亏了,还有其它业务支撑。天津某企业负责人说,他们公司今年仅有皮棉一项亏损,其它业务都有赢利,总体计算下来,企业今年的整体效益还是不错的。因此,他们企业当前的目标是把剩余的600吨库存变现。
综上所述,本年度国内多数棉花企业亏损,给顺境中成长起来的棉花经营者们在心理上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就整个行业来说,其打击仍是“蜻蜓点水”,离新棉上市已不足两个月了,弱势之中的棉花企业多数也已经冲出重围,洗牌之说为时尚早,吃一堑,长一智,在新棉花年度,国内棉花企业必将以成熟的形象迎接挑战。
一、中小企业库存告罄,亏损已成事实,但远没有“伤筋动骨”,对2006/07棉花年度能够“翻身”充满期待。
2005/2006棉花年度棉花企业普遍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客观环境因素,然而收购之初在“缺口论”指引之下,企业为了抢购资源盲目哄抬价格,造成收购成本抬高,后市又不支持价格上涨,一直处于理性回落状态的国内棉花价格让前期抢购囤积的企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国内中小棉花企业不得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挥泪甩卖”、“割肉清仓”之声不绝于耳,到6月中旬,国内中小棉花企业库存总量已不足20%。亏损的事实无法改变,但据河北、山东等地棉花企业反映,今年的亏损并没有使他们“伤筋动骨”,企业的根基还在。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中小棉花企业资金不足,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利润,必须加速资金周转,因此,多数企业选择了随收购随加工随出售的策略,利润虽然不高,但也降低了经营风险;第二,棉花企业收购加工能力过剩,加上今年国内棉花减产和“狼多肉少”的现状,让不少企业还没有展开规模收购,2005/06棉花年度的收购加工工作就已经进入了尾声,因此,多数企业并没有大规模囤积;第三,国内棉花消费高速增长,5万锭以下的中小企业还是以使用国产棉为主,国内棉价虽然受外棉压制,但这些企业的“零星”采购所消耗的地产棉不容小觑。以河北沧州为例,多数中小企业的亏损为5—10万元,不足资产的5%。但企业对棉花行业的乐观态度没有改变,对2006/07年度能够“翻身”充满期待。
二、大型棉花企业库存量高,近期变现心理较强,苦于纺织企业采购不积极,棉花销售注定要“细水长流”,在后市之中虽将承担较大风险,但企业仍有较大回旋余地。
省地级棉麻公司、大型加工厂、大型棉花流通企业、中间商掌握了80%以上的棉花资源,多数为去年9、10月份收购、加工,至今成本已超过15000元/吨,以现价出售亏损达1000元/吨左右。进入6月份,配额传言纷扰市场,国内棉花价格又有“高台跳水”的危险,加上银行催还贷款,企业变现心理增强,于是,纺织企业寄希望于国家会在近期增发配额,对地产棉的采购仍然不积极,这就把企业推到了后市风险的旋涡之中。但大型棉花企业也并非像想象的那样糟糕,据了解,现在多数大型棉花公司并非仅做陆地棉的业务,还同时做新疆棉、外棉,期货上甚至兼营铜、铝等金属,陆地棉业务占不到其业务总量的30%,此消彼长,陆地棉做亏了,还有其它业务支撑。天津某企业负责人说,他们公司今年仅有皮棉一项亏损,其它业务都有赢利,总体计算下来,企业今年的整体效益还是不错的。因此,他们企业当前的目标是把剩余的600吨库存变现。
综上所述,本年度国内多数棉花企业亏损,给顺境中成长起来的棉花经营者们在心理上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就整个行业来说,其打击仍是“蜻蜓点水”,离新棉上市已不足两个月了,弱势之中的棉花企业多数也已经冲出重围,洗牌之说为时尚早,吃一堑,长一智,在新棉花年度,国内棉花企业必将以成熟的形象迎接挑战。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