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成本的控价就是鼓励造假
现在说到价格问题,在各行各业都成了敏感话题。企业降价,社会欢迎,企业涨价,就可能被价格管理部门约谈。目前,从原材料到人工成本,再到其他环节,费用都在增加,产品价格能不涨价吗?有关部门又要求企业稳定价格,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价格可以稳定,成本一定要降下来,于是乎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等行为便成为了行业潜规则。表面是物价稳定,形势大好,实际上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化肥行业亦然如此。这几年政府部门对农业越来越重视,促进丰收,提高农民收入成为了政治任务。控制农业生产成本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一条,原先国家对化肥有限价之说,后来化肥市场放开后,仍然有临时干预政策随时待命,因此,化肥价格可以下调,但要上涨,就会被众多部门关注,结果是生产企业举步维艰,假造企业蜂拥而至。虽然最近几年在用肥旺季化肥价格没有明显上扬,但是偷减含量、以次充好问题突出,农民并没有从国家对农资价格的控制上真正得到实惠。
前些年,有人说温州商人造假,可有人想过吗?本来成本几十元的皮鞋,经销商非要几元钱进货,你还能进到牛皮鞋吗?只能是牛皮纸鞋。本来轮胎的利润已经很低,用户还要压低价格,多用一些返炼胶也实属无奈。本来化肥中单个养分的价格是固定的,为何一样含量,有的企业能便宜几百元呢?不是偷减含量,那又是什么呢?
有些造假是故意为之,有些造假是价格压迫不得已而为之。一方面,化肥价格既然放开了,就要让市场来决定,在产能过剩的前提下,难道生产企业还有足够底气故意抬价吗?如果不计算化肥的成本,一味要求化肥价格平稳,无疑就是鼓励企业偷工减料,鼓励企业造假售假;另一方面,多年来化肥行业利润率都处于较低水平,最高也就5%-6%,国家还要求企业自主创新,企业生存都有问题了,还谈什么科技创新?谈什么科研投入呢?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价格控制不能只追求平稳,更要多算成本,不但要保护农民利益,更要保护企业利益,一旦让农民对化肥价格“稳定”有了错误的认识,他们购买的可能都是有问题的化肥,后果不堪设想!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一号文件”催生水利概念升级 引领水肥…
- 下一篇:农资成长模式有用吗?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