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一号文件”催生水利概念升级 引领水肥高调登场

生活用水与农田用水之间的矛盾,将成为一种常态。虽然,倡导水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是国家战略,然而,由于成本制约和用途限制,使得从源头节水、向农田“大户”要水,成为标本兼治的不二选择。

   2008年,全国小麦主产区旱情告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出现了严重干旱,旱灾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小麦受旱面积之大为历史罕见…… 

  进入2009年春季,冬小麦主产区的旱情仍在继续。据统计,旱灾使中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饮水吃紧……

  2010年,干旱向南方地区蔓延。截至4月,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8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659万亩,2213万人、1761万头大牲畜因干旱饮水困难。

  进入2011年,由于雨雪范围和强度有限,加之气温回升,作物返青需水量增大,受旱面积仍呈扩大态势,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这一幕幕人与土地的“争水之战”时时提醒人们,生活用水与农田用水之间的矛盾,将成为一种常态。虽然,倡导水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是国家战略,然而,由于成本制约和用途限制,使得从源头节水、向农田“大户”要水,成为标本兼治的不二选择。

  2011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被写入“一号文件”,农田节水被赋予更深刻的意义,纳入更高层次的国家战略。同时,具体部署了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启动了减轻农业用水负担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毫无疑问,“一号文件”催生了水利概念升级,引领水肥高调登场,并成功抢跑肥料市场。

  水肥一体化是中国农业的“一号技术”

  节水战略是国家资源可持续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肥一体化”的农业方式被赋予更高层次的含义。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提出,要确保农田灌溉面积4000万亩,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提高0.55以上。这些发展目标和要求,将节水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节水增效,成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必然需要,灌溉施肥、水肥一体化这些突破性的技术措施,也被置于“一号技术”的地位。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这两句农谚精辟地阐述了水和肥在种植业中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都致力于研究和做好农业生产种植的水肥管理,以色列以“沙漠之国”打造“农业强国”奇迹而闻名于世,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发展水肥利用率较高的“水肥一体化”技术。

  我们不能说“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但是,“水肥一体化”对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认为,旱田需要发展水溶、灌溉施肥,尤其是从环境保护、提高肥料利用率角度考虑,改变现有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水肥一体化”是最佳途径。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农艺师段继贤认为,中国发展节水农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他认为,“水肥一体化”模式不仅可以节水节肥,还可以省工增产,是一项发展前景广阔的事业。

  “水肥一体化”还涉及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我国的肥料浪费是惊人的,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农业生产方式、用水用肥方式以及肥料结构调整、重大种植结构方式的转变等问题。此外,我国在传统耕种模式下,由于耕地逐渐减少,显著增收技术难以形成突破,进一步增产难度很大。值得称颂的是,通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不断努力,广东通过“水肥一体化”的实施,实现了增收一季,探索出了一套潜力巨大的南方冬种增产模式,同时在向旱地要粮、让水浇地快速增效等大幅度增产方式中,“水肥一体化”也大有作为。

  发展可溶肥是未来一场“革命”

  值得关注的是,保护资源环境、向生态农业发展使肥料行业悄然转型。我国肥料发展与上世纪相比,实现了精细化、标准化、集约化、设施化,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带动现代农业发展走出了新路子。“水肥一体化”的实施,则预示肥料未来一次新的革命!

  “水肥一体化”使肥料承担起带水下田的重任。中国有机肥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沈其荣说过:“有机肥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大量固体有机废弃物等环境问题。”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功能性肥料肩负着解决资源矛盾的重任。中国的节水农业、设施灌溉农业,尤其是微灌、滴灌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这也为中国肥料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国水溶性肥料的发展从叶面肥喷施,慢慢衍生成为大量元素水溶肥、有机水溶肥等多种肥料品种,现在正处在由过去传统喷施、冲施、作为大量元素施用的补充肥料,开始向大田批量化应用的转折点,慢慢还有可能转成主流肥料。高祥照认为:“未来灌溉肥料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将有可能发展到10亿亩的灌溉地,能够实现精灌的至少达到60%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也由过去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转变成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的企业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灌溉肥、水溶肥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需要,而这种生产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农业生产规模化、自动化,也促进了肥料行业的一系列变革。

  不容忽视的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这片沃土上就聚集着一批掌握着国际先进技术并瞄准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例如,以色列海法化学工业公司、德国钾盐集团、智利化学矿业有限公司以及美国硼砂集团等,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对中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农民积极性孕育市场前景

  发展节水灌溉不仅可以使每亩节水率达到30%-70%,特别是节省劳动力对农民很有吸引力。有农民认为:“轻松又省钱,很有生命力。就像穿衣服,穿上就不想脱。” 在广东,常规灌溉的马铃薯地杂草很多,几乎看不到马铃薯。后期由于干旱造成缺水,农民也没有办法追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推广过程中发现,农民非常喜欢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很多农户都是自己搞滴灌设施,政府投资也逐渐减少。

  当然,由于我国目前农业种植模式和水平的限制,灌溉施肥行业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鱼龙混杂、市场发展极为不平衡。特别是真正的水溶性肥料成本高昂,过去几万元一吨,普通农民根本用不起。但是,“水肥一体化”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让国内企业重新审视可溶肥料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促进了企业对中国可溶性肥料的研发力度,并突破价格制约。

  与此同时,天脊集团、四川新都化工有限公司、南京百阳垦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惠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北萌帮水溶肥料有限公司、河南财鑫化工有限公司以及青岛瀚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重要力量,开始进军可溶肥料市场,并致力于拓展可溶肥料的市场路子,不断创新产品的种类。

  芭田公司从2009年开始进入灌溉施肥领域,考察、借鉴和学习了以色列、日本等灌溉施肥技术发达国家的经验,发现由于国情、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的不同,中国无法照搬国外经验。芭田认为,只要通过使用方法的创新,通过一套科学的方法来规范操作,就可以把市场上现有的优质复合肥和农民的现有设施结合起来,这样肥料成本降低了,农民也不用改造现有的设施,两全其美。尤其是通过肥料零售终端的技术服务,即时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灌溉施肥方法,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最大限度的达到节水、省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目的。

  “水肥一体化”让农民开拓了视野,而天脊集团、深圳芭田、新都化工、北京成禾佳信等一批企业对技术的拓展和示范推广,真正让可溶性肥料走下了“神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